這一思路的具體調整方法是:按照權責發生製的原則,將那些已經記賬的不屬於教學的費用項目剝離出來,將科研費用按一定的比例計入培養成本,將折舊費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成本對象。
從根本上說,崔博士的思路仍是“調整法”,其核算基本出發點仍然是定位於宏觀教育收費的定價,試圖在收付實現製與權責發生製之間通過“調整”搭建起暢通的橋梁。
(4)作業成本思路
王義秋(2000)以將高校教育活動比作企業“作業”的角度為出發點,認為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比較適合於運用作業成本法,其原因在於高等學校教育成本中較大比重的共同費用。為此,她設計了一套作業成本核算的框架:將高校作業分為直接作業與間接作業,直接作業是各教學院係,間接作業包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輔、資源管理和行政管理,然後采用將間接作業按照成本動因分配到直接作業,並最終歸集到各成本對象中。
這顯然是一個十分新穎的觀點,耿喜華(2000)、楊品祥(2000)、金敏力(2001)、宗文龍(2006)等也都提出了與王義秋相同的看法,認為應將作業成本法引入到學校的成本核算中。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講,如何將作業與高校成本核算結合起來,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在諸如成本動因的選擇、作業成本的分配等一些具體的細節方麵還有待於更為深入的研究。
對國內外教育成本研究的述評
對於國外的研究,從研究時間上看,國外學者對教育成本方麵的研究起步較早;從研究內容方麵看,在進行有關教育成本方麵的係統研究中,專門以高校為主體而進行相應研究的較少,即便是以高校為主體,也是對某一具體方麵如教育成本計量、教育成本補償等所做的研究,並且多數研究是集中在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教育的成本收益上。
而對於國內的研究來說,從研究時間上看,起步相對較晚。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對於教育成本的研究,又主要側重於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在進行教育成本計算時采用會計方法,是會計學術界對教育成本核算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一種方法,但由於計算方法過於複雜,而且沒能解決公共費用分擔問題,所以還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另一方麵則側重於偏重於理論分析,主要是利用統計資料和抽樣調查資料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對教育投資效益進行估計和分析,從中發現成本的變化趨勢、行為特點等,但由於影響成本的因素複雜,用於理論分析尚可,無法用於宏觀決策。因此,總的說來,盡管國內的專家學者們對教育成本有關問題研究探討得非常熱烈,但研究人員和可供應用的研究成果的數量都偏少,普遍公認的教育成本計量方法和教育成本補償模式至今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說,我國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問題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沒能形成可用於指導辦學主體高等學校管理其教育成本的係統理論及高校教育成本預算、進行高校教育成本計量和進行高校教育成本控製及管理評價等相關各個方麵的細則及方法,尤其是缺少一套適合當前形勢的、有利於高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成本核算體係,以滿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成本數據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對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盡快建立一套與現行高校會計製度相銜接、全麵規範、可操作性強的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