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教育成本研究綜述
縱觀研究探討教育成本的文獻,大多是遵循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的分類—教育成本的確認和計量的思路展開的。
一、國內外對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綜述
教育成本問題在傳統上始終被視為教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教育成本概念的提出與教育資源實際耗費的計量分析和教育投資收益率的計量分析有關,因此它的初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觀教育投資的效益分析上,那時的教育成本也因此被稱做“高等教育成本”,其英文含義為“thecostofhighereducation”或“highereducationcost”,而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高等學校教育成本”;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教育經濟學領域對教育成本問題的研究逐漸由宏觀轉向微觀,這種微觀角度的高等學校成本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英文為“thecostofHigherschoolanduniversity”。早期的教育成本概念通常指宏觀教育投入,與微觀主體的學校教育成本相比,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後者是以學校為研究對象;前者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宏觀教育投入的方向與效果等,後者是服務於微觀學校的管理與考核;前者的教育投入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後者成本補償渠道包括財政撥款、學費收入、社會捐贈等。
西方對教育成本的研究主要是把經濟學中一整套成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移植到教育領域中來,所采用的方法是建立各種模型測算成本並進行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可行性分析等。
我國學術界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教育成本進行相應探討。當時,我國會計學界德高望重的潘序倫老先生於1980年在上海《文彙報》上發表了《開展“人才會計”的研究》的文章,提出了“可以將學校看成是生產人才的加工廠,應當采用工廠成本會計的方法來核算某一科係、某一班級、某一學生的培養費用”。文章中雖未正式出現教育成本的字眼,但對教育成本的研究已初露端倪。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入,針對教育成本問題進行探討的文獻不斷湧現,並且所呈現出的在研究內容上的階段性特點主要表現在:初期研究所關注的是經濟學觀念上的複雜的教育成本概念的引進和討論;中期研究著眼於係統引進構成了教育經濟學的重要內容的西方經濟學意義上的國家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和學校教育成本的成本測算和分析方法並對其做了適當改進;近期則更加務實地轉向了會計學視角下的教育成本研究,並將重點放在了對教育成本的計算和探討上。總的來說,教育成本核算還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論探討水平上,教育成本會計核算的地位還沒有最終確立。
(一)國外學者對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最早的對教育經濟學進行研究的學者——約翰·維澤(Johnvaizey)是“教育成本”一詞的最早提出者。他在1958年出版的著名的《教育成本》(TheCostofEducation)一書中,對自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教育經費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在該書中,約翰·維澤把教育經費看作了教育成本,並將該書以教育成本命名,但對教育成本,該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後又在1962年出版的《教育經濟學》(TheEconomicsofEducation)一書中對前期教育成本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並在其中提出了不僅要計量教育的直接成本,而且要計量教育的間接成本的觀點。
著名經濟學家、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者和創始人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於1963年在其出版的教育經濟學的奠基文獻《教育的經濟價值》(TheEconomicValueofEducation)一書中對教育成本的含義進行了經典的闡述,在書中,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totalfactorcostsofeducation)的概念。認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包括教師、行政管理人員、教學輔助人員的成本,維持學校正常運轉所需要的要素成本,以及學校房屋、土地等的折舊、陳廢及利息成本。但不包括如學生食堂、住宿、運動隊活動等與教育服務無關的附屬活動的成本和向學生提供的獎學金、補助等“轉移支付”性質的支出的學校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另一部分則是可以用學生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來衡量的學生上學的機會成本。在該書中,舒爾茨明確指出了教育成本與教育經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同時指出教育經費是一個統計概念,它包含了一些不屬於教育成本的項目,同時又缺少了教育成本應該包含的一些項目。書中沒有對教育成本進行必要分類,也沒有對教育成本的概念予以明確界定。雖是這樣,舒爾茨的這些論述也為此後幾十年的教育成本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就這一點來說,這相對於約翰·維澤的研究來講又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