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隨著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逐步建立了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由國家、學校、社會、學生家庭或個人共同分擔的機製,並且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政府和社會各界潛藏的成本意識也被逐步喚醒,高等學校教育成本信息逐步作為一個熱點問題日益受到各級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為了能夠合理確定財政撥款和各項收費標準,政府及相關部門希望得到準確的成本信息;為了有效地控製運行成本,高等學校希望得到準確的成本信息,以使自己保持應有的競爭優勢;為了準確掌握自己所應承擔的教育成本份額,受教育者也開始需要準確的教育成本信息。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國對教育成本的研究,雖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縱觀其研究,不難看出,多年來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成本研究,一直側重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會計學界對教育成本的研究,著重於在理論上研究用會計核算的方法進行教育成本核算;另一方麵是從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利用統計資料和抽樣調查資料進行估計與分析,用模型的方法研究教育成本的變化趨勢、行為特點等。迄今為止,在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仍難以得到係統準確的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數據,其原因除了製度方麵的限製外,主要還是由於目前對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還很薄弱,還沒有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教育成本信息係統。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現行研究存在著諸如不考慮高等學校現行的製度環境和會計核算現狀,缺乏可操作性;過於偏重理論分析,因素混雜,不符合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要求,若用於政策製定則顯得過於粗放等弊端。

鑒於上述狀況,本文希望在現行高等學校會計製度環境下,通過比較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構建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體係的理論框架,設計一套較為係統、相對簡便和實用的核算方法,為建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信息係統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研究意義

在當前新的經濟形勢下,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具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踐行科學發展觀思想的體現

首先,在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人才培養成本,即為培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生而發生的、能夠用貨幣價值量反映的全部開支。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在教育成本核算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教育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及成本進行具體的核算,最後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耗費的可歸集於一定人才對象上的勞動價值總和計算出來。據相關調查,目前,在我國的普通高校中,特別困難學生的比例在5%~10%。通過教育成本核算,能使得國家和高校根據對相關的教育成本核算資料的分析結果,製定合理的高等學校收費標準和收費範圍,規範各種收費行為,而不隻是一味地強調學費對高校發展的重要性,從而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保證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孩子能夠享受高等教育這一公共產品的權利,是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好體現。其次,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全麵貫徹“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反映。一方麵,在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夠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教育成本數據,有助於高校進行必要的成本分析,真實地反映學校各項活動實際成本的相對水平,揭示學校各部門成本管理的實際狀況(包括已經采用的先進做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外界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力求將現有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另一方麵,實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助於高校施行成本控製。使得管理部門能夠根據成本計劃對各項實際或將要發生的耗費、支出進行審核、控製,綜合考慮學校發展的方方麵麵,既保證教學經費的投入,不斷加大對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麵的經費支持力度,又關注師生員工物質生活的改善,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杜絕各種浪費,少花錢多辦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再則,通過成本核算,使高校在理財過程中合理分配其維持和發展的資金,設計高校控製貸款風險的模型,盡早理清高校防範風險的對策,促使學校走規模適當、質量良好、結構合理的發展之路,實現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統一,並且最大限度地確保經濟效益的穩定化和最優化,爭取高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