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結語:灶王爺與羊——告密的存在化與對付告密法(1 / 2)

中國古代民間有一種習俗,在臘月二十四那天要“送灶神”。據道教傳說,“灶神”又被稱為灶王爺,他常年呆在人家的廚房中,表麵是掌管人們的飲食,其實他還身負玉皇大帝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考察每一家的善惡。然後在臘月二十四那天,跑到天上去跟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要知道,百姓不是聖人,況且,民以食為天,為了填飽肚子,在廚房裏難免有犯錯的時候,所以百姓對灶王爺是既敬又恨。為了讓灶王爺到天上報善不報惡,在送他的那天,百姓們開動腦筋,就給畫像裏的灶王爺的嘴上抹了一層蜂蜜,意思是糊住他的嘴,不讓他亂講話,或者是,吃人嘴短,到天上去不要打小報告。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關於告密的。它發生在地獄。

閻王爺手下有個怪物叫“諦聽”,據說它隻要把耳朵貼到地麵,人鬼神三界的所有秘密都能聽得來。有些人在死後下了地獄,認為自己該上天堂,就大喊冤枉。閻王爺也不製造冤案,把“諦聽”叫出來,趴在地上一聽,這個大喊冤枉的“鬼”的所有秘密就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諦聽”每天的工作就是趴在地上聽,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息報告給閻王爺。

這兩個故事透露出了四個信息。

即使是在天堂地獄,也有打小報告的情況;之所以有告密現象存在,是因為在上者的鼓勵與支持;即使是有預知能力的神鬼,對他人也是不信任的。最後一個信息:百姓們對付打小報告的人有方法。

一些透露出來的信息不得不讓我們麵對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任何地方都會有告密現象存在,所以,想要釜底抽薪,讓小報告不出現,無異於天方夜譚。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如何對付告密。

我們的古人早在法家將告密法律化之前,就有過關於是否應該提倡告密的爭論。

《論語》中: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裏有些人真是正直,他發父親偷了隻羊,他就立即告密。”(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認為這樣是卑鄙行為,說:“我們那地方的正直之人不是這樣的,大家誰都不告密,不揭發親人的犯罪行為。”(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我敢說,若是在今天,孔子用他的思想去行動,肯定會被活捉。因為,他犯了包庇罪。不過,這或許也就是中國古代對告密持續爭論不斷的一個焦點所在。孔子犯包庇罪,那是法家的看法。在孔子看來,人類社會是建立在宗法製度上,這種社會裏,父子最親,是社會網絡第一層關係。倘若一個人能夠舍棄父親而不顧,那麼,他還能顧什麼呢?這種人在孔子看來是毫無品德毫無人性的。當然,這還不是孔子提倡“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的主要理由。孔子認為,從父子親密關係來說,兒子出於“大義滅親”來揭發父親的幾率太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大利滅親”。孔子可不提倡“利”,所以,如果在上者因為獎勵極少的“大義滅親”而鼓勵了絕大部分“大利滅親”的話,那麼就會破壞社會的淳樸風氣,“家”都處在這種“利”的基礎上,“國”就不穩了。

孔子說了半天,雖然觸到了問題的實質,但他的解決方法實在讓人不敢苟同。倒是法家的韓非快人快語。他說,如果真有某個爹偷了羊,他的兒子去告發,一個正直的官吏應該把這個兒子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