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狗在已經對鈴聲建立了唾液條件反射以後,狗就會習慣。如果總是隻給狗鈴聲,而不給狗食物,那麼,狗分泌的唾液將會逐漸減少,最後就會完全停止,原來已經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就消退了。這是因為重複使用鈴聲這個條件刺激而不用食物這個非條件刺激加以強化,那麼原來可以引起唾液分泌的條件刺激就變成了抑製性刺激,引起大腦皮層產生抑製過程,從而使條件反射不能再出現。
動物隻能對具體的外界刺激(如食物或敵人的形象,氣味、聲音、光等等)發生反應,建立起條件反射。這種隻對具體信號發生反應的皮層功能係統,叫做第一信號係統。而人類除了對具體信號發生反應外,還能對由具體信號抽象出來的語言、文字發生反應。這種對語言、文字發生反應的皮層功能係統,叫做第二信號係統。
第二信號係統是在第一信號係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脫離了第一信號係統,語言、文字就失去了具體的涵義。我們都知道,語言、文字是從多個具體事物和現實中概括、抽象出來的,起初讓小孩叫“媽媽”,“媽媽”的詞語刺激大腦皮質形成一個興奮點,接著經常與媽媽的容貌、形體、聲音等複合刺激的各興奮點發生聯係,就形成了語言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形成以後,隻要一聽到“媽媽”這個詞,小孩子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自己母親的形象。
這時孩子理解的“媽媽”隻是自己的媽媽。隨著年齡增長,小孩在學習和生活中,會發現“媽媽”這個詞不隻代表某個兒童媽媽的具體樣子,而是代表了千萬個媽媽的共同特點,於是孩子們學會了抽象,也就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媽媽”這個詞語了。
脊蛙實驗
同學們都見過青蛙吧!那麼,你相信嗎?青蛙是幫助我們理解脊髓活動和功能的好幫手?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實驗吧。
先把青蛙從鼓膜後麵切去頭部。蛙的腦部也被切破了,蛙就隻剩下脊髓了。這種隻有脊髓的蛙叫做脊髓蛙,我們簡稱它脊蛙。我們用鑷子輕輕地夾脊蛙的腿,脊蛙受到刺激,它們的腿就收縮。如果我們不是輕輕地,而是用力地夾青蛙的腿,就會發現,脊蛙的兩條腿,甚至四條腿都可能發生收縮反應,而不隻是當初的一條腿,這種反應向我們說明:神經衝動傳導到脊髓之後,可以由脊髓的一部分傳導到身體的其他部分。
下麵我們繼續進行實驗。先把脊蛙掛起來,用一塊在鹽酸中浸過的小紙片貼在脊蛙嘴部的右側,脊蛙就能舉起右後腿把小紙片去掉。如果用線把脊蛙的右後腿拴住,再把在鹽酸中浸過的紙片貼在脊蛙背部的右側,我們就會看到,脊蛙首先收縮的是被拴住的右後腿,然後才收縮左後腿,把紙塊除去。
這個實驗表明,蛙在沒有腦而隻有脊髓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完成一些相當複雜的反射活動。
由此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功能,能夠完成許多基本的反射活動。
人為什麼會打蚊子
夏天天氣炎熱,而且潮濕多雨,容易滋生蚊蟲。人人都討厭蚊蟲,都會用手驅趕甚至用蚊拍打蚊子,那麼你知道這個動作是怎麼完成的嗎?
當蚊子不聲不響地落到人的身體裸露出的皮膚上時,由於蚊子重量小,也可能由於人們還在說話或看電視,因而並沒有察覺。
但當蚊子偵察完地形,認為一切安全,可以開咬時,它就會用力咬。這時候,皮膚中的神經末梢立即產生了神經衝動。再通過神經把這種信號傳到大腦,人就會產生癢的感覺。大腦就會立刻發出尋找、驅打蚊子的指令,這個指令通過運動神經一方麵傳到眼睛,眼睛馬上就開始搜尋何處皮膚發癢,並開始判斷這種癢是不是由蚊子叮咬而引起的;另一方麵,這個指令也傳達到手的肌肉群,導致肌肉有的收縮,有的鬆弛,手就開始向發癢的部位移動。
而大腦,雖然大腦收到了癢的感覺,但一時還難以確定到底是身體的哪個部位發癢。並且還需要核實是不是真的由於蚊子叮咬而發生的癢的感覺,這樣就需要不斷依靠來自眼睛的視覺信息。根據大腦的指令,眼睛最初隻能在發癢部位作大範圍的粗略的掃描。接著,眼睛就會注意到皮膚表麵的小小的斑點,皮膚上微微隆起、紅腫的現象,以至晃動的飛蟲的黑影。漸漸地,眼睛確定的範圍越來越小,越來越集中,最後圈定到蚊子上,在這個集中過程中也把有關發癢部位和蚊子蹤跡的信息不斷地傳向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