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①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②,又善連衡③。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④者邪?頭銛達⑤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複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⑥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裏。夫是之謂針理。——針

【注釋】

①窬:洞。穿窬:打通洞。這裏語意雙關,表麵指打通牆洞而入室偷竊的行為,實指針鑽洞縫紉的動作。②從:通“縱”,豎向,南北方向。合從:戰國時,蘇秦遊說山東六國諸侯聯合抗秦,六國的位置呈南北向,故稱合縱。此文字麵上借用“合從”一詞,實際上喻指針能將豎向的東西縫合在一起。③衡:通“橫”,橫向,東西方向。連衡:戰國時,秦國為了對付合縱,采納張儀的主張,與六國分別結成聯盟,以便各個擊破。秦在六國之西,東西聯合,故稱連橫。此文字麵上借用這“連衡”一詞,實際上喻指針縫合橫向的東西。④剽:末梢,指針尖。⑤銛:銳利。達:暢通無阻、來去自由的樣子。⑥邅:轉,回旋,指打結。

【譯文】

這裏有一件事物,生於山丘,居住在屋子。沒有知覺也不靈巧,善於編製衣服。不偷盜也不行竊,卻穿洞而行。不分目夜地把分離的東西合並在一起,從而變成各種花紋。既能合縱,又能連橫。下至百姓,上至帝王。功勞非常大,卻不顯示自己的才能。用的時候就存在,不用的時候就消失。

為臣我愚鈍不認得此物,敢請教大王。大王說:這東西生來的時候非常巨大,成功的時候卻非常細小吧?尾巴長長的頭部尖尖的吧?它一來一往,結線打結才開始做事。沒有羽毛沒有翅膀,反反複複非常多。把線穿在尾巴上麵就開始幹活,把線回旋打結後就大功告成了。簪子被看作是它的父親,管子被看作它的母親。既能夠縫衣服的表麵,又能縫衣服的裏麵。這就是針的道理。以上是針賦。

【原文】

天下不治,請陳飽①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②。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暗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誌愛公利,重樓③疏堂;無私罪人,憨革④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⑤,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蜒,鴟梟為鳳凰。比幹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鬱鬱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複,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聖人共⑥手,時幾將矣。與⑦愚以疑,願聞反辭。

【注釋】

①佹:同“詭”,奇異反常。因為詩中揭露了天下各種奇異反常的現象,所以稱“飽詩”。②鄉:通“向”。③重樓:重疊之樓,即樓房。④憼:同“儆”,戒備,防備。革:鎧甲,指代戰爭。⑤絀:通“黜”,廢,貶退。約:窮困。⑥共:同“拱”,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⑦與:通“予”、“餘”,我。

【譯文】

天下不安定,請聽我陳述反常的小詩:天地換了位置,四時轉移了方向。各種星星都墜了下來,從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幽暗的事物登上了明顯的地位,日月卻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