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無私被誣蔑為反複無常的小人;立誌為了公眾的利益,卻被說成為了個人的私利;不願意因為私怨得罪人,卻被說成要興兵戒備。道德高尚卻被讒言攻擊,仁德的人被罷免,傲慢驕橫的人卻得到重用,天下幽暗危險,恐怕一時的英傑早已失去了。

蛟龍被看成壁虎,貓頭鷹卻被看成鳳凰。比幹被挖心,孔子被拘留在匡地。他們的智慧是多麼明晰,他們的遭遇卻是那麼不吉祥!他們想要實行的禮儀是多麼美好,世上的人又是多麼的昏暗不明啊!浩瀚的上天一去不複還,他們的憂慮沒有完結的時候。經過千年之後必定會達到安定,這是古代的常理。弟子們勤勉地學習,上天是不會忘記的。聖人拱手而立,等待上天賜予時機。我愚昧而又疑惑,願意聽聽他人的見解。

【原文】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①,何其塞②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

琁③、玉、瑤④、珠,不知佩也。雜布與錦,不知異也。閭嫻⑤、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注釋】

①遠方:這是一種委婉之辭,實指荀子所在的楚國。②塞:阻塞,指仕途不暢,賢能不被任用。③琁:同“璿”、“璿”,美玉。④瑤:像玉一樣的美石,美玉。⑤閭娵:戰國時魏惠王的美女。此文指代美女。

【譯文】

小歌唱道:想起那遙遠的地方,是何等的閉塞啊!仁德的人被罷免,殘暴的人到處橫行。忠臣快要危險了,奸人得到重用。

美石、美玉、珠寶,卻不知道佩戴。把粗布和錦帛放在一起,不知道它們的區別。美女閭娵和美男子子奢都沒有人為他們說媒。嫫母、力父這樣醜陋的人卻受到歡迎。把盲人作為明亮,把聾子當作耳聰,把危險當作安全,把吉祥看作凶險。嗚呼,蒼天啊,我怎麼能同這樣的人同道呢!

【鑒賞】

“賦”的意思是鋪敘朗誦,引申而為一種著意鋪陳事物、不配樂歌唱而朗誦(又叫“不歌而誦”)的文體名稱。它像詩一樣全篇押韻,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古詩的一個流別。但是賦的句式更像散文,沒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實是一種用韻的散文,介乎詩歌與散文之間。把賦作為一種文體的名稱,即肇始於荀子《賦篇》,所以本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當然,賦作為一種文體,有其發展過程。荀子的《賦篇》,與後來的古賦、駢賦、律賦、文賦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本篇中的五篇賦,每篇描寫一件事物。其中前一半是一種句式較為整練而接近於詩的謎語,後一半則是一種句式較為散文化而接近於《楚辭·卜居》的猜測之辭,末尾則點出謎底。至於本篇篇末的一首詩和一首歌,則與前五篇賦略為不同。它不取猜謎的形式,而以較為明晰的詞語來鋪敘揭露社會上的反常現象,更具有政治詩的意味。

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賦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對“禮”、“知”的鋪敘固然在宣揚荀子的政治主張而毋庸贅述,即使對“雲”、“蠶”、“針”的描畫,也別具深意,如雲“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蠶“養老長幼”、“功立而身廢”,針“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等,無不寄寓著作者的主張。這種托物諷諭的特點對後代“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的形成無疑具有極大的影響。

【精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