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服從君主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叫做順從,服從君主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叫做諂媚;違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叫做忠誠,違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叫做篡奪。

不顧君主的榮辱,不顧國家的得失,隻是苟且迎合君主、無原則地求取容身,以此來保住自己的俸祿、去豢養自己結交的黨羽,叫做國家的奸賊。君主有了錯誤的謀劃、錯誤的行為,國家將危險、政權將滅亡,這時大臣、父兄中如果有人能向君主進呈意見,意見被采用就罷了,不被采用就離去,這叫做勸諫;如果有人能向君主進呈意見,意見被采用就罷了,不被采用就殉身,這叫做苦諍;如果有人能聯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協力,率領群臣百官一起強迫君主、糾正君主,君主雖然不服,卻不能不聽從,於是就靠此消除了國家的大憂患,去掉了國家的大禍害,結果使君主尊貴、國家安定,這叫做輔助;如果有人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權力,反對君主的錯誤行為,因而使國家轉危為安,除去了君主蒙受的恥辱,功勞足夠用來成就國家的重大利益,這叫做匡正。

勸諫、苦諍、輔助、匡正的人,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大臣,是國君的寶貴財富,是英明的君主所尊敬優待的,但愚昧的和糊塗的國君卻把他們看作為自己的敵人。所以英明的君主所獎賞的人,卻是愚昧的君主所懲罰的對象;愚昧的君主所獎賞的人,卻是英明的君主所殺戮的對象。伊尹、箕子可以稱為勸諫了;比幹、子胥可以稱為苦諍了;平原君對於趙國來說,可以稱為輔助了;信陵君對於魏國來說,可以稱為匡正了。古書上說:“依從正確的原則而不依從國君。”說的就是這種人。

【原文】

故正義之臣設①,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②不喪,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③其盛④,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紂所以滅也。

【注釋】

①設:安排,任用。②垂:同“陲”,邊疆。③饗:通“享”,享受。④盛:通“成”,成果。

【譯文】

堅持正義的臣子得到進用,那麼朝廷就不會偏邪不正;勸諫、苦諍、輔助、匡正的人受到信任,那麼君主的過錯就不會延續很久;勇猛有力的武士被使用,那麼仇敵就不敢興風作浪;邊境上的大臣安置好了,那麼邊境就不會喪失。所以英明的君主喜歡團結別人共事而愚昧的君主喜歡孤家寡人;英明的君主推崇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而享有他們的成果,愚昧的君主忌妒賢德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而埋沒他們的功績。懲罰自己的忠臣,獎賞自己的奸賊,這叫做極其昏庸,這就是夏桀、商紂滅亡的原因。

【原文】

事聖君者,有聽從無諫爭;事中君者,有諫爭無諂諛;事暴君者,有補削①無撟拂。迫脅於亂時,窮居於暴國,而無所避之,則崇其美,揚其善,違②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以為成俗。《詩》曰:“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謂也。

【注釋】

①削:古代竹簡上寫錯了字用刀刮去叫“削”,此引申指悄悄除去君主的過失。暴君凶殘,所以隻能暗中“補削”,而不能公開地強行糾正,否則會遭殺身之禍而無濟於事。②違:通“諱”,避忌,避開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