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事例】

君主是臣子的榜樣,隻有以德治國的君主,才能擁有天下。晉文公重耳是曆史上有名的難得的以德治國的君主,城濮之戰中堅持守信退避三舍,奠定了他獨霸天下的基礎。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的軍隊包圍了宋國的都城。宋成公派使者去晉國告急。

晉文公召集群臣商量。晉之名將先軫說:“報恩、救難、立威、稱霸,就看這一次了。”晉文公的舅父狐偃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最近又從衛國娶妻。現在如舉兵進攻曹、衛,楚必分兵援救,那麼齊、宋就可以解圍了。”

於是晉國在被廬這個地方大規模地閱兵,按大國編製組建三軍。經商量,任命大夫郤縠為元帥,統帥中軍。

晉文公一回國就致力於訓練民眾。次年,文公想用這些人去打仗。子犯說:“晉國戰亂多年,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義,還沒有安居樂業。”於是晉文公加強外交活動,護送周襄王回國複位;回國後又積極為人民謀利益,人民開始逐漸關心生產,安於生計。

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說:“民眾還不知道什麼是信,而且還沒有向他們宣傳信的作用。”於是晉文公又征伐了原,約定三天內攻不下來就撤兵。

三日後,晉文公真的信守諾言,退兵三十裏,向國內外證明他的誠實和信用。

在這一係列行動的影響下,晉國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全國上下形成了普遍講信譽的好風氣。

於是晉文公說:“現在總可以了吧?”子犯說:“人民還不知貴賤尊卑之禮,沒有恭敬之心。”

於是文公用大規模的閱兵來表示禮儀之威嚴,設置執法官來管理官員。這樣一來,人民開始習慣於服從命令,不再有疑慮,這時晉文公才使用他們。

城濮一戰,迫使楚國撤兵穀邑,解了宋國之圍,一戰而稱霸諸侯。這都是晉文公善於用仁德教化的結果。這就是五霸之主晉文公以仁德治國的一麵。

如果君王的德行不高明,臣屬雖然想竭盡忠心,又從何著手呢?觀察京房對元帝的誘導,可以說他已經把道理說得十分清楚透徹了,而最終仍不能使元帝覺悟,可悲啊!《詩經》上說:“我不但是用手攜帶你,而且指示了你許多事。”又說:“我教導你是那麼的懇切細致,而你卻漫不經心、聽不進去。”漢元帝不正是如此嗎!

中書令石顯獨攬大權,石顯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書令,二人聯合執政。有一次,元帝在閑暇時召見京房,京房問元帝:“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說:“周幽王、周厲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於偽裝的奸佞。”

京房進一步問:“可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才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

元帝說:“因為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京房說:“如果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任用賢能的人才國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的小人國家必定混亂。為什麼幽王、厲王不覺悟從而另外任用賢能,而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後來陷入困境呢?”

元帝說:“亂世君王,各自都認為他們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的。假如他們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麼還會有危亡的君王?”

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都知道周幽王、周厲王的故事,並譏笑過他們。可是,齊桓公任用豎刁,秦二世任用趙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亂,盜賊滿山遍野。為什麼他們不能用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來檢驗自己的行為,而覺悟到自己用人不當呢?”元帝說:“隻有治國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據往事而預測將來。”

京房於是脫下官帽,叩頭說:“《春秋》一書,記載了242年間的天變災難,用來警示後世君王。而今陛下登基以來,出現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大地震動,天落隕石;夏季降霜,冬季響雷,春季百花凋謝。水災、旱災、蟲災、百姓饑饉,瘟疫流行。盜賊製伏不住,受過刑罰的人充滿街市。《春秋》所記載的災異,已經具備。陛下認為現在是治世,還是亂世?”

元帝說:“已經亂到極點了,這還用問?”京房說:“陛下現在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說:“今天的災難變異和為政之道,勝過前代。但我認為責任不在這些人身上。”

京房說:“前世的那些君主,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後代看今天,猶如今天看古代。”

元帝過了很久才說:“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京房回答說:“陛下自己應該知道。”元帝說:“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裏還會用他?”京房說:“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柄的人,就是他。”京房所指的是石顯。元帝也知道,便對京房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但是後來,漢元帝還是沒有讓石顯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