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材人:願愨拘錄,計數纖嗇①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飭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循業②,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可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③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製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論④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若是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⑤將卑勢出勞,並⑥耳目之樂,而親自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辨⑦之,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是所謂視乎不可見,聽乎不可聞,為乎不可成。此之謂也。
【注釋】
①嗇:節儉、吝嗇,此指精打細算。②業:書版,這裏指法典圖籍。③材:通“財”。④論:通“掄”。官:任用。⑤值:同“直”,隻。⑥並:通“屏”。⑦辨:通“辦”,治理。
【譯文】
任甩人才的原則是:誠實勤勞,即使細小的事情也能精心計算,不敢有所遺漏,這種人是一般官吏與差役的材料。加強修養、端正身心,崇尚法製、尊重名分,而沒有偏斜不正的思想;謹守職責、遵循法典,不敢有所增減,使它們世代相傳,而不讓它們受損被奪,這種人是士大夫和群臣百官的材料。知道崇尚禮義是為了使君主尊貴,知道喜愛士人是為了使名聲美好,知道愛護民眾是為了使國家安定,知道有了固定的法製是為了統一習俗,知道尊重賢士、使用能人是為了增長功效,知道致力於根本性的農業生產,而限製非根本的工商業是為了增多國家財富,知道不與下屬爭奪小利是為了有利於辦大事,知道彰明製度、權衡事情要符合實用是為了不拘泥於成規,這種人是做卿相輔佐的材料,還沒能懂得君主之道。
能夠選擇任用這三種人才而對他們的安排沒有失誤,這才可以稱為君主之道。如果能這樣,那麼君主自己就能得到安逸,國家得到安定,功業偉大而名聲美好;上可以稱王天下,下可以稱霸諸侯,這是君主的主要職守。君主不能擇取這三種人才,不知道遵循這個原則,而隻是降低自己的地位而竭盡勞力,拋棄聲色娛樂,而親自夜以繼日把事情治理得周詳完備,一天之內就曲折周到地辦成許多事,總是想和臣下在細小的方麵比精明而使盡某一方麵的才能,從古到今,還沒有像這樣做而國家不混亂的。這就是所謂“看不可能看見的,聽不可能聽見的,做不可能成功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鑒賞】
本篇主張君主要“修身”,要以身作則,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君主喜歡運用權謀,下麵的大臣也都會用陰謀詭計來欺騙他;若是君主“隆禮至法”、“尚賢使能”,善於用人,任用一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就能把國家治理好。
篇中所說的“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無疑可成為君主的座右銘了。除君道外,篇中也涉及到臣道、父道、子道、兄道、弟道、夫道、妻道等,而歸結到一點,就是要以禮為治。
荀子指出,在家庭中,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都要按照禮的要求確定自己的家庭地位,按照禮的要求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即要以禮齊家。那麼,應該怎樣做父親、怎樣做兒子、怎樣做哥哥、怎樣做弟弟、怎樣做丈夫、怎樣做妻子呢、荀子在此篇中說:“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恭。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苟。請問為人夫?曰:致和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亂,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之禮也。”荀子的上述論述,由於曆史局限所致,在某些內容方麵,譬如在夫妻關係方麵,現在看來,確有不當之處,但荀子以禮齊家治國的思想是很明確的。
為什麼要以禮齊家治國呢?荀子認為,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隻有按照禮儀的要求確立自己的家庭地位,按照禮儀的要求建立相應的家庭關係,家庭才會和諧,才會形成治國平天下所需要的良好的家庭基礎。他在《大略》中說:對於禮,“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