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儒者為之不然,必將曲辨①。朝廷必將隆禮義而審貴賤,若是,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製者矣。百官則將齊其製度,重其官秩,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關市幾而不征,質律禁止而不偏②,如是,則商賈莫不敦愨而無詐矣。百工將時斬伐,佻③其期日④,而利其巧任⑤,如是,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楮矣。縣鄙則將輕田野之稅,省刀布之斂,罕舉力役,無奪農時,如是,農夫莫不樸力而寡能矣。士大夫務節死製,然而兵勁。百吏畏法循繩,然後國常不亂。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百工忠信而不楛⑥,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風俗美,以守則固,以征則強,居則有名,動則有功。此儒之所謂曲辨也。
【注釋】
①辨:通“辨”(辦),治理。②偏:指偏聽一麵之詞。③佻:通“迢”,遠,延長,放寬。④期曰:約定的日數、日期。⑤任:能力。⑥楛,通“盛”,粗劣。
【譯文】
儒者做事就不是這樣的,他們一定會周到地治理好。在朝廷上一定要尊崇禮義而辨明貴賤,像這樣,那麼士大夫就沒有不看重節操、為禮製殉身的了。對於群臣百官,將統一他們的管理製度,注重他們的官職俸祿,像這樣,那麼群臣百官就無不害怕法製而遵守準則條例了。對於關卡和集市進行檢查而不征稅,對於貿易往來,禁止在抵債券上弄虛作假而不偏聽一麵之詞,像這樣,那麼商人就無不忠厚老實而沒有欺詐了。對於各種工匠將要求他們按照時節砍伐木材,放寬對他們的限期以便他們發揮技巧,像這樣,那麼各種工匠就無不忠誠老實而不粗製濫造了。在農村將減輕對農田的收稅,減少貨幣的搜刮,少發動勞役,不侵占農時,像這樣,那麼農民就無不樸實地盡力於耕種而很少想著去學其他的技能了。士大夫追求名節而殉身於禮製,這樣兵力就會強勁。群臣百官害怕法製而遵守準則條例,這樣國家就常常是有條不紊的。商人忠厚老實而不搞欺詐,那麼流動的商販就安全保險,貨物錢財就能流通,而國家的各種需求就能得到供應了。各種工匠忠誠老實而不粗製濫造,那麼器械用具就做得精巧便利而材料也不會缺乏了。農民樸實地盡力耕作而不從事其他行業,那麼就上不會失天時,下不會失地利,中能得人和,而各種事情就不會荒廢。這些情況叫做政令通行,風俗美好。憑借這種政治局麵來防守就能守得很牢固,去出征就能強勁有力;安居無事就會有聲望,采取行動就會有功績。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對各個方麵周詳地治理。
【鑒賞】
本篇論述了要稱王天下所必須實行的一係列政治措施,如守要領、立禮法、講道義、明名分、擇賢相、用能人、取民心等;同時,篇中兼述了霸道與亡國之道以與王道相觀照。
儒家的思想中比較推崇禮、義、仁、智、信這幾個方麵,特別是把禮義放在了首位。荀子也非常推崇禮義。在這篇文章中,荀子首先論述了一下國家,“國者,天下之利用也”,國家是天下最有利的工具;那麼,君主呢?“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君主是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但是,一個君主若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治理方法,就會有非常大的危險,甚至斷送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整個國家。什麼是正確的管理辦法呢?那就是禮義和誠信。所以,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很明顯,在這裏,荀子是厭惡用陰謀詭計來治理國家的,而推崇的是用禮義來治理國家。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荀子分別論述了什麼是“義立而王”,什麼是“信立而霸”,什麼是“權謀立而亡”。之後,荀子苦口婆心地說,“這三種情況,君主一定要謹慎,仁人一定要弄明白啊!”
“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這是利用權謀來治理國家的情況,也是後來秦國的真實寫照。當年秦始皇率領秦國的士兵殲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是多麼的威風啊!可是當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群雄並起的時候,整個秦王朝便馬上煙消雲散,又是多麼的令人歎息啊!這大概就是不實行禮義來治理國家的後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