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雙贏才是成功的談判(2)(3 / 3)

過了一個月,應征的作家寥寥無幾,而且都是名單上排名最末的幾位。於是教務主任征得上級的允許,又增加了其他優待條件,但作家們依然不是拒絕,便是毫無回音。某機構接受大學的委托調查這一狀況。某機構打電話給其中幾位未曾答複的作家,立刻明白原因所在。

雖然他們的說法不一,但意思相同。原來問題出在“應征”兩字上。這些教授在社會上都是有實力、有地位的人,有沒有這份工作對他們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即使有興趣,最後還是很有可能被淘汰,這對他們的聲譽和地位都是一種挑戰,他們完全沒必要去冒這個險。教務主任卻有不同的看法,“應征”這個字眼不具任何負麵含意,甚者他們認為被列為“應征”的候選者也相當的光榮,最起碼很多人連被邀請的資格都沒有。

另外,教務主任按常規的思維認為應聘者看中的應該是能夠得到的待遇,而這其實正是“有頭有臉”的教授所不屑的。

後來,教務主任放棄尋找應征者的想法,改為選出他最想要的三位作家,分別“邀請”他們“接受”客座教授的職位,結果其中一人答應,而另外兩人因已有了其他工作而婉拒。於是教務主任又另行邀請其他人,終於湊足三個名額,而且均是當初名單上的前幾名作家。如果教務主任未能及時明了他與作家們之間價值觀的差異,恐怕便無法有如此圓滿的結局。

那麼談判者應該如何確定什麼是對方的敏感處而避免觸及?如何明白對方真正重視的是什麼呢?

美國著名的麥凱公司在它處於創業階段的時候,為了擴大公司的規模,決定修建一座現代化的新廠房。擴建廠房的預算出來了,需要25萬美金,但當時公司手頭隻有17.5萬美元,因為公司方麵沒有出具可靠的擔保,於是銀行拒絕了麥凱公司的貸款請求,公司經理哈維?麥凱為此傷透了腦筋。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麥凱找到一個在當地非常有實力的建造商,對他說:“我保證,如果你以17.5萬美元替我把廠房蓋好,我會成為你最好的業務員。在未來的五年之內,我會充分利用我的人際關係,替你找到至少五樁大生意。我有不少朋友正處在類似我的發展階段,而我是他們中間第一個采取行動的人,而他們正在作壁上觀,希望我為他們摸索出一條可行之路,好省下他們的力氣,得到現成的經驗。因此,一旦我的廠房能夠順利建成,他們對我會言聽計從。你想想,五樁生意可比賺我一樁好得多。”

建造商仔細權衡之後,不由得心動了,但他還是與麥凱進行了一番討價還價。首先,他要收20萬美元,其次,要麥凱先替他找兩樁生意。建造商的條件比籌集25萬美元的資金要容易得多,於是麥凱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協議順利地達成了。麥凱借建造商之力,既節省了一大筆資金,又成功地建好了新的現代化廠房。麥凱的公司從此蒸蒸日上,而他本人也成為世界著名的企業家。

3、尋找雙方利益的共同點

有句名言說道:“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深刻而直觀地指出了談判雙方的共同點——利益。

當談判雙方所追求的目標一致時,其進展一般都很順利,容易取得雙方都滿意的結果,如同在一艘船上,遇到風浪的襲擊,大家會同舟共濟,同心協力,避免滅頂之災;當談判進入針鋒相對的階段,也就是談判雙方追求的目標不一致時,雙方會固守各自的利益,不肯作出一點妥協或者讓步。但不管怎樣,針鋒相對的談判也存在著互補關係,同樣也可以通過協商來滿足各自的需要,這種互補互利的關係,就是我們所說的利益共同點。

談判進入針鋒相對的狀態時,談判就比較艱難,這時候雙方應該求大同存小異,力爭解決關鍵分歧,或者重新調整利益目標,最終化對立為合作關係。談判活動實質就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就找到了雙方合作的契機。

談判學中有一個金三角理論:一方麵是自身需求;另一方麵是對方需求,在自身需求與對方需求的基礎上存在一個共同基礎,三者共同構成一個金三角。共同基礎是雙方需求得到滿足的土壤,它培育著雙方的需求。如果談判雙方隻是關注各自的利益,那麼談判很容易走向針鋒相對的境地。而如果彼此注意共同基礎,則可以讓談判對手有一種更快樂和更安全的感覺,在讓談判對手快樂和安全的同時,相應地滿足自身的需求,這就是雙贏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