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談判中的所謂“換檔”又是什麼呢?談判中的所謂“換檔”,就是在談判進行時設法改變中心議題。而“換檔”的技術如能象那位卡車司機那般的嫻熟,那麼,不管任何談判,主導權都將操縱在你手中。
蘇聯的談判專家便是“換檔”的能手。在限製武器的談判中,他們便一再使出以改變、轉移論點的“換檔”技術,縱橫全場。
以限製武器談判來說,美、蘇雙方都急欲達成限製武器的協議,也就是說,不管談判遭遇到何種困難,還是必須坐在談判桌前,繼續討論,直到有了結果為止。事實上,許多談判,如公司、政府、自治團體以及各種工會間的談判也是如此。即使談判無法獲得一致協議,因而演變到怠工、罷工等最壞的狀況,雙方仍須繼續努力,尋求一合理的解決方式。
總之,就算是談判一度中止了,雙方還得再坐上談判桌。假設你代表資方,那麼,對於勞方接二連三提出工資問題、醫療問題,乃至休假問題——這就是一種“換檔”,隨時改變議題的技術——,或許會感到不滿,窮於應付。然而,為了顧全大局,無論如何,你都必須做到“使談判繼續下去”的基本要求。
有時候,談判雙方或單方會急欲獲得某種程度的協議。譬如,你想買進對方所持有的某種頗具影響力的資產(公司、專利、土地、名畫、鑽石、古董或馬匹等等),那麼,為了使“換檔”的技術在談判中發揮效果,最重要的,就是不讓對方察覺到你的意圖。你可以顧左右而言他,可以裝作漠不關心的樣子,也可以聲東擊西。
總之,如果被對方察覺到你“購買欲極強”的意圖,他必然會想盡辦法來對付你,使你難遂所願。
對方如果有意中止談判,便不可能眼睜睜地聽任你采取隨意改變話題的“換檔”技術,除非此一話題他甚感興趣,或者對談判本身非常重要。當然,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是個經驗不足或缺乏動力的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非重要的談判中,當你想改變話題時,應事先向對方說明之所以改變話題的理由,以取得其諒解,進而毫無異議地接受你的提議。
曾經有一件牽涉極為複雜難的談判,其內容大多有關證券與不動產,也有一部分涉及信托財產的文字解釋。為了掌握談判的主導權,從談判一開始,甲方便充分地運用“換檔”的技術,從價格查估問題到文字解釋問題,再從文字解釋問題到信用問題,如此反反複複,隨心所欲地轉換議題。不過,在每一次轉換議題之前,甲方總會事先說明之所以轉換的理由,以取得對方的諒解。就這樣,對方終於拖進了“換檔”技術的迷途中,而退至防衛線上。
在談判中,對方一旦退至防衛線上,你便等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取得優勢了。
3、引入第三方參與的會談
人們在談判中,如果陷入僵局,往往有一個很不錯的辦法,就是引入第三方。第三方對問題的解決往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老師不能說服學生,要與該學生關係比較好的女同學去說服,問題很快就解決了。而該女生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懲罰策略。
實戰談判專家高定基認為,威脅一般不常使用,這個策略的危險性比較大,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僵局,導致談判破裂。但是懲罰策略沒有這麼大的風險,懲罰主要意義在於告訴對方,如果不合作,不達成一致,不接受條件,就可能麵臨什麼樣的損失或痛苦。老師知道學生都不願意和那個難看又凶狠的女生坐在一起,而且老師具有隨意編排座位的權力,這時,懲罰的力量能發揮作用。當然,有時懲罰和威脅是沒有明顯區別的。
美國汽車業“三駕馬車”之一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擁有近70億美元的資金,是美國第10大製造公司,但自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公司卻屢遭厄運,從1970年至1978年的9年內,竟有4年虧損,其中1978年虧損額達2.04億美元。在此危難之際,艾柯卡出任總經理。為了維持公司最低限度的生產活動,艾柯卡請求政府給予緊急經濟援助,提供貸款擔保。
但這一請求引起了美國社會的軒然大波,社會輿論幾乎眾口一詞:克萊斯勒趕快倒閉吧。按照公司自由競爭原則,政府決不應該給予經濟援助。最使艾柯卡感到頭痛的是國會為此舉行了聽證會,那簡直就是在接受審判。委員會成員坐在半圓形高出地麵八尺的會議桌上俯視著證人,而證人必須仰著頭去看詢問者。參議員、銀行業務委員會主席威廉?普洛斯邁質問他:“如果保證貸款案獲得通過的話,那麼政府對克萊斯勒將介入更深,這對你長久以來鼓吹得十分動聽的主張(指自由公司的競爭)來說,不是自相矛盾嗎?”
“你說得一點也不錯,”艾柯卡回答說,“我這一輩子一直都是自由公司的擁護者,我是極不情願來到這裏的,但我們目前的處境進退維穀,除非我們能取得聯邦政府的某種保證貸款,否則我根本沒辦法去拯救克萊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