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充分運用談判技巧(5)(1 / 3)

理發師是個聰明人,在闖了大禍之後,反應機敏。他先用語言引導宰相,讓他自己承認寬宏大量,不計較小事,堵住宰相的後路,給自己擺脫窘境搭好台階。果然,宰相不好出爾反爾,隻好原諒了理發師。

美國人傑尼?寇爾曼在《商業談判技巧》一書中提出勸說誘導的13種方法:

(1)談判開始時,要先討論容易解決的問題,然後再討論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

(2)如果能把正在討論的問題和已經解決的問題連成一氣,則較有希望達成協議。

(3)雙方的期望與雙方談判的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伺機傳遞消息給對方,影響對方的意見,進而影響談判的結果。

(4)假如同時有兩個信息要傳遞給對方,其中一個是較悅人意的,另外一個是較不合人意的,則應該先讓他知道那個較能投合他的信息。

(5)強調雙方處境的相同要比強調彼此處境的差異更能使對方了解和接受。

(6)強調合同中有利於對方的條件,這樣才能使合同較容易簽訂。

(7)先透露一個使對方好奇而感興趣的消息,然後再設法滿足他的要求,這種消息千萬不能帶威脅性,否則對方就不會接受。

(8)說出一個問題的兩麵,比單單說出一麵更為有效。

(9)等討論過讚成和反對意見後再提出你的意見。

(10)通常情況下聽話的人比較容易記住對方所說的話的頭尾兩部分,中間部分比較不容易記住。

(11)結尾要比開頭更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當他們不了解所討論的問題時。

(12)與其讓對方作結論,不如先由自己清楚地陳述出來。

(13)重複地說明一個消息,更能促使對方了解和接受。

第19堂課FBI教你沉默術

1、沉默的力量

美國加州的一位石油商人得知另一家公司有意購買他預計出售的一批二手卡車,感到十分高興。經過反複核算,他決定以2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這批卡車,並準備了充足的理由說服對方。

談判的時候到了,坐到談判桌上,石油商人在心中一再叮囑自己要沉住氣,他看著對方很久沒說一句話。果然,買主首先沉不住氣了,他滔滔不絕地對卡車進行挑剔。

然而,麵對買主的一再壓價,石油商仍是一言不發,隻是報以微笑,使得買主誤認為石油商已經找到了新的顧客。於是他按捺不住了,心理上敗下陣來,咬著牙說道:“這樣吧,我出350萬美元,但除此之外,一個子兒也不能多給了。”

350萬美元,顯然比石油商人原來的估價要高出許多,這是他始料未及的,當然就順利成交了。

沉默也是一種“陳述”,往往給人一種談判陷入僵局的感覺,對方為了打破僵局,結果不是回答了你的問題,便是不得不提出新的方案。當你在詢問後,必須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萬不可緊接著提出另一個問題,或者說出自己本身的意見而擾亂對方。某些時候,一言不發反而是最巧妙的談判方法。

古代《莊子》中有一則故事:從前有個鬥雞師,對調教鬥雞很有心得,是個鬥雞名人,名聲遠揚。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來一隻雞,希望這位名人好好調教。

10天過去了,宣王問他:“可以用了嗎?”

他恭敬地回答:“還不行,它過度虛張聲勢,隻會逞強。”

又過了10天,宣王又問。

“還不行,它對其他的雞的聲音和影子會突然擺起架勢。”

又過了10天,宣王催促他。

“還不行,一接近其他的雞,它就精神抖擻,使勁地瞪眼。”

又過了10天,宣王又來催促,鬥雞師回答道:“現在可以了,即使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它也不會有任何反應,從遠處看,簡直就像一隻木頭做的雞,其他的雞隻要看一眼,就會逃走,沒有一隻雞敢麵對它。”

現在,人們多用“呆若木雞”來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視為貶義,若從這則寓意深遠的故事來看,其實不然。鬥雞師的意圖是要使這隻雞達到“呆若木雞”的“無我無敵”最高境界。當談判桌對麵坐著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對手時,你並不會感到心理上有多大壓力,但若麵對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對手時,則另當別論。談判活動有時需要這種理智的“木雞”,因背景、條件、對象等的不同,調整自己的策略及姿態,或靜或動,或言或少言或不言。

沉默是話語中短暫的間隙,是一種超越語言力量的高超的傳播方式,恰到好處的沉默常常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談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