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他瞅準了正當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這幾句話是家鄉話,是鄉音,而對方也恰巧是同鄉人,且又同處異鄉。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能輕而易舉地爭到了一個名額就不足為奇了。
用家鄉話作見麵禮,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它不需要物質上的東西。在這裏,有一點相當重要的,那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場合,最好是在異鄉,因為在異鄉才會有戀鄉情結,才會“愛鄉及人”,這時再來個“他鄉遇老鄉”,哪有不欣喜之理。對方離鄉愈久,離鄉愈遠,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深、愈沉。因此,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運用“鄉音”這種技巧,你就會得到老鄉所給你的種種好處。
同鄉關係在一些特定的環境裏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求人辦事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做一個有“手腕”的人,善於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6.睦鄰友好,增添辦事的左膀右臂
鄰裏關係搞得好,不但為你增添了左膀右臂,在你辦事的時候可以獲得鄰居的幫助;並且還有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和安定團結。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夠處理好鄰裏關係。有許多缺乏“手腕”的人,在鄰裏生活中總稟執著“萬事不求人,別人勿求我”的原則,對鄰裏有求不幫,最終也導致了自己在為難之時,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有的鄰居之間為一點小事就互不相讓,吵個不停,甚至大打出手,這樣對人對己都不好。處理鄰裏關係應該懂得,人總有缺東少西的時候,怎麼能萬事不求人呢?而且誰家都沒有掛著“免事牌”,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事了。你也有辦不了的事情,就需要靠大家幫忙,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不要僅僅想讓別人幫助你自己,你卻不幫助別人。因為那樣一來,就沒有人幫助你了。
生活中有很多街坊鄰居:一家有人生病了,大家幫著送到醫院;衣服晾在外邊忘收了,有人幫你收好疊好送過來;一家有喜事,各家前來祝賀……這種和諧的人際關係,使鄰裏的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到真、善、美。
某市有一個70多歲的張大娘,常年臥病在床。她盡管有一個兒子和媳婦,可是工作地點離家很遠,有的時候中午趕不回來。他們隻好委托家住隔壁的一對新婚夫婦幫忙,並且在母親的床頭裝了一個電鈴。兩個年輕人欣然答應了,在隻有張大娘一人在家的時候經常前去護理。
一天中午,他們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隔壁傳來電鈴聲。他們趕緊跑了過去,看到張大娘呼吸急促,臉色焦黃,就趕緊把張大娘背到醫院。醫生馬上搶救,使張大娘轉危為安。張大娘的兒子聞訊趕來的時候,醫生說:若晚送來半個小時,大娘就不行了。張大娘的兒子萬分感謝,兩家人親似一家。像這種鄰裏關係,正體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誼。
生活中卻有另樣的街坊故居,由於互不謙讓,而積怨,吵架是常有的事。
有一對新婚少婦,自小住在單元樓裏,過慣了封閉的日子。結婚以後住到了四合院裏,不知道如何與鄰居相處。一次,鄰居家裏要蓋一間廚房,但她卻為了自己家門前寬敞一些,為了一小塊地方和鄰居吵了起來。兩家從此結下了積怨,今天你把我家的自行車胎紮破了,明天我把你家的室外天線拽斷,還幾次差點打起來。事實上,隻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卻各不相讓,矛盾逐漸升級,後來則鬧得不可開交了。
搞好街坊關係,就要做到互容、互量、互讓,也隻有這樣才能構建出和諧的鄰裏關係。
7.同窗學友,最親近的人脈資源
許多人說:“同學之情就那麼幾年,若緣盡則情也盡了,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
同學關係有的時候常常會在關鍵時刻幫你一個大忙。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平常要注意與同學培養感情,隻有平常多聯絡,同學之情才不會疏遠,同學才能甘心情願地幫助你。若你和同學分開以後就從來都沒有聯絡過,而到了你有事向求的時候才去同學那裏,自然也不會出真心幫助你了。
不管從實用主義,還是從情感價值角度去衡量,同學之誼都值得你保持與維係的。
在曆史上,三國鼎力時,蜀國君主劉備的一段經曆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劉備讀私塾的時候,因為他講義氣、聰明,所以成為同學中的首領。在讀私塾的那幾年裏,劉備常常幫助其他同學,和同學的關係處得很好。後來劉備長大了,同學們都有各自的道路要走,劉備和要好的同學也分開各奔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