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對語言的學習,我們甚至還是一個胎兒的時候,就開始接收母語信息了,剛生出來,還不會講話,大人們就在我們耳朵旁不停地說。這個時候我們耳朵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可以靈敏地分辨出各種語音語調。這個時候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基本上,正常的人都沒有錯過母語學習的敏感期,所以每個人的母語都掌握得很好。
然而,等到我們上了小學、甚至上了初中再來學習另一門語言——“英語”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所以會學得非常吃力,而且基本上無論怎麼說,都很難說得標準了。更要命的是,我們在學校裏學的基本上都是啞巴英語,聽得少、又缺乏說的機會,違背了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因此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卻很難學好。
很多家長把嬰幼兒階段的小孩看成長身體的階段,以為讓他吃飽睡好、少生病就完成任務了。事實上,他們忽略了,嬰幼兒階段的小孩,長得最快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孩子出生時腦重量約為3克,這大約是成年人腦重量的28%(成年人腦重量約為1350克);到滿一歲的時候,嬰兒腦重約為成人腦重的60%;到滿3歲的時候,嬰兒腦重就占到了成年人腦重的80%;到7歲的時候,孩子的腦重量就差不多接近成年人腦重量了。
然而,孩子身體的重量,要到10歲的時候才達到成年人的50%。
相比之下,0~3歲這個階段,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速度可以說是驚人的。嬰幼兒階段,大腦增長這麼快,目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這當然是為了吸收大量信息作準備的。換句話說,嬰幼兒階段、0~6歲階段,孩子們具有非常強的信息吸收能力。在這個階段,無論給予哪個方麵的足夠的信息刺激,都會為以後在這個方麵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0~3歲,甚至0~6歲的這個階段,能夠給予孩子們什麼信息刺激呢?
事實上,能夠想到的各種活潑健康的信息都可以。可以是眼睛看的,例如識字閱讀,或者建築風景名畫等,又或者各種其他知識(如動植物、地理、物品等)。可以是耳朵聽的,例如古典音樂,母語、外語等。可以是嘴巴嚐的,倒不是說把各種山珍海味塞到孩子的肚子裏,而是說這個時候是培養味覺能力的關鍵。品酒師也好、美食家也好,他們的味覺之所以比普通人靈敏,這跟嬰幼兒時期嚐試過豐富的味道是有關係的。也可以是鼻子聞的,長大之後嗅覺能力的差異也跟嬰幼兒時期有很大關係。甚至可以是通過皮膚觸摸的,例如洋娃娃、各種手工玩具等。
中國的“早教之父”馮老(馮德全)認為,孩子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各種能力是有著“最佳期”(也可以稱為“敏感期”)的,抓住最佳期來進行適當的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在4個月前是五官訓練的最佳期,6個月前是手腦協調動作的最佳期,8個月前是學習爬行的最佳期。2歲以前是說話發展最佳期,3歲以前是閱讀識字最佳期,4歲以前是數概念發展最佳期,5歲以前是音樂樂器學習最佳期,6歲以前是外語學習最佳期。如果在最佳期的時候,能夠進行相應的培養,那麼,孩子的各種能力就能夠得到很大的發展。相反,如果錯過了最佳期,到長大之後想要發展這些能力就比較困難了。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2歲以前的最佳期基本上都沒有錯過,因此走路、說話(母語)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然而,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家長等到孩子會走路、會說話之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以為除了吃飯、睡覺、長身體之外,就沒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可做了。
事實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被大部分家長忽略了,那就是:早期識字閱讀。很多家長覺得,識字閱讀這種事情,反正以後在學校裏會教的,不必那麼早就讓孩子掌握,不如讓他們高高興興盡情地玩、過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家長們的這種想法,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無可挑剔,然而,忽略了幾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玩泥巴、在地上打滾、看電視這些是玩,難道識字閱讀就不是玩?把學習當成負擔的家長,難道從來就沒有體會過學習和閱讀的樂趣嗎?自由、開心、滿足好奇心的學習和閱讀,不僅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更有意義。
其次,3歲以前的孩子,大腦的發育速度遠比身體要快得多。大腦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渴望得到更多新鮮信息的刺激,不希望局限在一個小房子或幾個單調的玩具裏。這個時候是識字閱讀的敏感期,如果能夠認識很多字,可以接觸許多新鮮知識、接受各種豐富的刺激,應當會更符合大腦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