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閱讀—記憶—理解—思維—想象。學習過程的6個環節大致可以按照以上這個次序來進行排列。
注意力訓練的六大環節
通常來說,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尤其是針對書本來進行學習的過程),可以細分為六個主要的環節。
首先,對於翻開的書本,我們首先要去注意裏麵的文字或圖片內容,因此,“注意”是學習過程的第一個環節;
對於我們所注意到的內容,接下來就會展開閱讀,因此,“閱讀”是學習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對於我們所閱讀的資料(例如,一篇文章,或某些英語單詞),我們一邊閱讀的時候,一邊就會進行有意或無意的記憶,因此,“記”是學習過程的第三個環節;
對於我們所記住的東西,我們常常需要進一步理解它們——畢竟隻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吸收和運用這些知識,因此,“理解”是學習過程的第四個環節;
對於經過理解所消化的知識,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在生活與工作、甚至是考試當中,因此,“思維”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五個環節;在對知識的活學活用過程中,我們常常希望能夠更有創造力,能更靈活地把知識運用出來,這個環節通常就要發揮出想象的能力,因此,“想象”是學習過程中的第六個環節。
於是,概括而言,學習全過程的六個主要環節依次是:
注意——閱讀——記憶——理解——思維——想象
一般情況下,學習過程的六個環節大致可以按照以上這個次序來進行排列。然而,其中幾個環節的次序常常也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調整。
例如,“記憶”和“理解”之間的次序。有些時候我們是先記住一些知識,然後慢慢進行理解消化。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我們吸收了大量的東西,一時還沒有足夠的理解能力,隻好等日後再進行慢慢的理解消化。這個時候“記憶”這個環節在前,而“理解”這個環節在後。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是邊閱讀、邊理解,理解到一定程度,再來進行記憶。尤其是到了成年,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先理解透徹才去記。這個時候,“理解”這個環節就排在“記憶”的前麵了。也有很多時候,記憶和理解是同時進行的,不一定能分出先後次序。
又例如,“想象”這個環節雖然與最後對知識的運用有一定關係,然而事實上,“想象”這個環節許多時候是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注意的時候可以進行想象,閱讀的時候可以進行想象,記憶的時候如果能展開想象的話效果會更好,而理解和思維許多時候也是依托想象來進行的。
因此,“注意、閱讀、記憶、理解、思維、想象”這六個學習環節的次序,也不是絕對的。
另外,“創造”這個環節更多的是偏向於運用而不是學習,因此就沒有放在學習過程之中了。還有其他諸如“觀察”、“模仿”等學習過程,往往是許多學習環節的綜合調動(例如,需要注意、記、理解等環節協同進行),因此也就沒有列入到以上六個學習環節之中。
六大學習能力
“注意、閱讀、記憶、理解、思維、想象”這六個學習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像一個寶藏,儲藏著無窮的學習潛能,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
我們如果想要充分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就必須針對性地提高上述每個環節的學習效率。就像一條製造汽車的自動化生產線,如果想要提高汽車的生產效率,就需要研究這條生產線中的每個環節,看看哪個環節的效率可以再提高一些。
兩個人,花了同樣的時間來學習同樣的內容(例如臨床醫學這樣的專業教材),然而他們的學習效率可能會相差數倍。原因在哪裏呢?就在這六個環節的效率上,如果每個環節的效率相差一點,整體下來,相差就會非常大了。
先來看“注意”這個環節。一個人拿起書本,就可以非常專注地開始學習,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書本的內容之中;而另外一個人,書本同樣是拿在手上,腦海中卻浮想聯翩,想的都是跟書本沒有任何關係的內容,等他意識到自己走神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半個小時了。這樣,注意力的效率就有了很大差別。
接著看“閱讀”這個環節。假設書本某個章節的內容是5000字,一個人的閱讀速度非常快,隻需要一分鍾就看完了,然後能夠比較詳細地複述出裏麵的主要內容;而另外一個人,花了10分鍾才看完,複述的時候又漏掉了許多重要內容。這樣,閱讀速度、閱讀質量之間,就有了10倍左右的差別。
再來看“記憶”這個環節。假設是20個陌生的單詞,一個人花分鍾就記住了,而且到第二天的時候能回憶出18個;而另一個人花了分鍾才記住,到第二天回憶的時候,隻能想起6個。這樣,兩個人記憶效率之間的差距,又何止10倍?
然後看“理解”這個環節。同樣是一篇文章,一個人看完了,能夠非常準確地講出文章所表達的三點重要內容;而另一個人看完了,複述的時候連一點重要內容都沒有講出來。可見,兩人的理解能力有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