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快速提升記憶力的關鍵在於訓練(3)(1 / 3)

對於第一類人群,他們學習記憶方法的主要目的或者主要動力,是應付考試、提高考試成績。如果某一天不需要考試了,他們還會繼續使用記憶方法嗎?估計大部分是不會了。

對於第二類人群,他們自己本身或許並不需要應付考試,而是希望地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後,能夠更好地傳授給別人。如果是專業從事記憶領域的講師,為了吸引學員報名的關係,可能還需要記一些無規律數字、長篇甚至英語詞典這樣的資料,以作記憶演示的時候使用。

然而,如果有一天不需要演示了呢?他們還有動力繼續去記住這些資料甚至更多其他的資料嗎?估計大部分是不會了。

由此看來,大家學習記憶方法,基本上都是把它當做一個應付考試或者應付工作的工具而已。隻注重了更有效地學習知識,卻沒有注重更進一步地運用記憶方法來積累更多的知識!

許多人僅僅把記憶方法當成應付考試、應付工作的一種手段或一個工具,一旦不需要考試或者能應付工作之後,記憶方法這個工具也就被慢慢拋棄然後忘記,直到某一天,記憶力回到了沒學記憶方法之前的狀態。

這種對待記憶方法的態度,無疑是大大地低估了記憶方法的真正價值。

學習記憶法的最大價值

能夠提高記憶效率、更好地應付考試和工作,這當然是記憶方法的重要價值之一,卻不是最大的價值。

事實上,學習記憶方法的最大價值有兩個:

一個是國學經典記憶;

另一個是想象力訓練。

相比而言,提高記憶效率的價值反倒是其次的。

如果說記憶方法是一個工具,那麼,我們應該在國學經典記憶與想象力訓練中把這個工具的作用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在這裏,我們先來談談國學經典記憶的好處。

記憶方法的作用,應該是把更多的知識放進我們的大腦之中(至於如何更好地活用,那是另外的話題了,但前提是要先學進去才行),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既然要記更多的知識,那麼,究竟記哪一類或哪些知識比較好呢?

事實上,有許多知識主要是靠理解來吸收的,而真正需要一字不漏地記住、又對我們人生有長久影響的、同時具有普適性的,無疑就是國學經典了。

例如以下這些:

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心經》、《孫子兵法》、《菜根譚》、《皇帝內經》……

對於國學經典,記住它們不是最終的目的,從經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才是最終的目的。

因此,記住了之後,接下來的工作,自然是進一步去領會經典中古聖先賢所傳達的智慧。

雖然說,即使沒有記下來,也不妨礙我們去理解其中的智慧,然而,記下來之後,去理解、去體會、去身體力行的動力就會更充足了——這是筆者親身實踐之後的體會。

訓練和積累相互促進

圖像記憶是一種方法,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如果要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就需要進行很多的訓練。就像打羽毛球,方法也很簡單,揮動球拍,把球打過去就可以了,然而,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羽毛球高手,則需要大量練習,至少需要連續幾年的刻苦訓練才行。

我們訓練記憶力,也需要這樣一個刻苦訓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嚐試去記憶大量的資料,在記憶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對於記憶方法的運用就會進一步變得生動靈活,以後再遇到類似的資料,我們就能夠很快把它們牢牢地記住。

例如記單詞,我們希望能夠快速地記住大量的英語單詞。但是,剛開始運用圖像記憶方法的時候,肯定是比較笨拙的,記憶速度肯定是比較慢的,甚至可能會比死記硬背還要慢。然而,我們堅持用圖像記憶的方法來記單詞,慢慢地,我們就可以記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牢,同時,我們記住的單詞就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