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因為心理問題導致生理疾病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於心理原因導致的疼痛和其他症狀,往往跟真的生病一樣,對此主治醫生們也都無能為力。
不久前,一位美國精神病學會成員,來自紐約的沃爾夫博士曾描述過兩個這樣的案例:
一個女孩要求做闌尾切除手術。可是,在手術的過程中,醫生發現她的闌尾沒有任何問題。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女孩的疼痛感和各種症狀,準確來說,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女孩對孤獨、對行走在地鐵和黑夜中的深深恐懼感。
有一位未婚的女性,在住院的第一周出現過三次瀕死狀態。病人血壓非常高,可醫生發現她的身體特別健康。事實上,這些病理特征來源於她潛意識中的怨恨。原來,這位女士多年來一直在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為此被迫犧牲了自己的人生規劃。
還有一些母親為了控製自己的子女,會采用生病的方式,也有一些人為了可以不上班,在麵對挫折和慘敗時會生病。有些癱瘓和失明的患者的病因也來自於這種心理的病態。
消極心態的特征大多是抵觸或遠離建議以及各種刺激。消極的人總是背道而馳,持拒絕、否認、懷疑和背叛的態度。他們不願意正視問題,甚至常常在需要他這樣做的時候,偏要對著幹。“消極”一詞來自拉丁語中的negatio,意思是“否認、拒絕”。
我們通常會發現,小孩子總是經常拒絕別人的指導,他們這樣做的原因隻是別人要求他們那樣做,他們偏不想做。他們用消極的方式抗議大人對他們的控製。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可能是能夠證明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唯一方式。
然而,發生在孩子身上這樣的事情可以理解,如果發生在成人身上,這就會帶來極大的破壞性。一些成年人,拒絕聽取他人的建議和指導,不是因為他人是錯誤的,而是因為他們幼稚地隻是想以此來證明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以下一些建議可以幫你擺脫消極的心理:
·通過閱讀相關書籍或從專家那裏得到有力的外部幫助,學會自己用個人分析的方法區分出類似的壞習慣;·明確到底是哪些渴望和困難讓你滋生了消極的壞習慣;·通過研究或者谘詢,針對這些產生消極習慣的內心需要,製定徹底調整的方案;·學會如何積極地思考,並通過日常實踐,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觀會抑製消極的生活態度。
真正積極向上的人是理智的樂觀主義者。他總是懷有希望和建設性地思考生活。他會說:“我能行。我會盡力爭取。從現在開始!”所有生活中的美好都蘊涵於藝術、科學、宗教和政治領域中,隻要你積極思考,勇於行動,你就能得到。
消極的人總是不快樂的,他們在忐忑不安中生活。他會說:“我不行。我不想做任何嚐試。我一個人做不來;我要崩潰了。我堅決反對。我怕待在一個不屬於我的世界裏。”消極的馬鈴薯性格就像他的影子跟隨者他,總是這樣對他說:“不管你經曆了多少積極和消極的生活,我都會深入到你的骨子裏。”
你能想象得出一個消極的基督嗎?
你能想象得出一個消極的愛迪生嗎?
你能想象得出一個消極的梅奧嗎?
你能想象一個消極的探險家嗎?
你能想象得出一個消極的體育明星嗎?
當然會有,心理學領域沒有絕對的黑和白。不幸的是,對我們所有人來說,生活中都有一些灰色的區域。早上,消極的人可能一樣會充滿希望地起床,用早餐,然後完成一天的瑣事,勉強地糊口,但這種生活態度會阻礙他獲得更為豐厚回報的機會。
我們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生活態度積極的人,躊躇滿誌地叫喊著一定會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大多也是積極樂觀的。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些挫折,一些人學會了積極地麵對困難,而另一些人則變得消極起來。許多人在不經意間成了兩種人生態度的混合物。積極和消極兩種態度在他們身上進行著拉鋸戰,人生也變得起伏不定,直到最後,其中一種占據了主導地位。實際上,成功人士都會發現積極生活的神奇力量,他們把這種生活方式應用到日常生活。隻要能像本書討論的那樣,重新接受一些合理的有關積極生活的教育,即便是一個過去對人生不滿、屢遭失敗、態度消極的人,也一定能夠積極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