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所謂的自愛,它不同於自私,也不等於無私。自私和無私都將愛他人與愛自己對立起來,而自愛與愛人並不矛盾、衝突。“在所有能夠愛他人的人身上,都可以發現他們同時是自愛的、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幸福的”。真正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同時又是自愛的人,也隻有自愛的人才能夠給孩子以積極正麵的影響。
弗洛姆曾引用《聖經》裏上帝答應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土地“到處都流動著奶和蜜”的描述來比喻自愛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奶”象征著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哺育、關愛、嗬護;而“蜜”則象征著母親能夠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甜蜜。母親不僅要養活孩子,還應讓孩子熱愛生活,讓他感受到做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多麼的美好。大多數母親都能給予孩子“奶”,而隻有自愛的母親才能夠給予孩子“蜜”。自愛的母親,她自身就是一個熱愛生活、享受生命、積極向上、幸福快樂的母親。
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夠被自愛的父母或老師所愛的孩子也許並不多。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一些來自父母的抱怨:“為了你,我放棄了工作”“為了你,我犧牲了我的青春和我的追求”“為了你,我……”此外,我們也常常以“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來比喻老師的無私奉獻。成人總是以為隻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全孩子;隻有犧牲自己的快樂,才能換來孩子的幸福。
但是,在弗洛姆看來,父母或老師這種所謂的“愛”,隱藏著他們對生活的不滿和仇視,無形之中,孩子會感覺這樣的愛讓他們窒息,反而也產生對於生活的厭倦。“一個真正自愛的母親,不是通過壓抑自己對生活的愛和向往,不是壓抑自己的成長和創造性並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是一種負擔,她的愛是對自我和所有生命的肯定,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對孩子成長的關心和促進。被一個自愛的母親所愛,比被一個‘無私’的母親所愛更能使一個孩子感到幸福。”可見,要使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獲得愛的能力,首先要學會自愛,健全自身的人格,主動體驗生命的價值,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他看來,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舍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愛;不是否定個體,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
自愛(或對自己的愛)無非是銘刻在我們心中的感情,這種感情,鼓動人的各種愛好和欲望,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活力和希望。隻要把自愛擴大到愛別人,我們就可以把自愛變為美德,這種美德,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
【智慧心語】
弗洛姆關於愛的思考,對我國當代的兒童教育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父母或老師如何才能給予兒童健全的愛?
弗洛姆將成人對孩子的愛分為父母和母愛兩種形式,很有現實的意義。母愛是對孩子生命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是無條件的、非功利的。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有沒有實現父母的期待,母愛都會與他同在。父愛則是有條件的、功利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為你盡了你的義務,因為你服從我”。孩子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得到母愛,但若想得到父愛就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
在弗洛姆看來,母愛與父愛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對孩子而言,母愛是被動的,過分沉溺於母愛的孩子難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也就無法真正在精神上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個體。當然,過早或過分接受父愛洗禮的孩子,雖然能夠獨立自主,但難免會變得過於刻板教條、冷漠無情。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有母愛的嗬護,又要有父愛的約束。母愛的“愛的原則”和父愛的“理性原則”雖是一對不可消除的矛盾,而教育的藝術恰恰體現於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最理想的、成熟的愛,莫過於將母愛與父愛的積極方麵結合起來,既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讓孩子體驗到身心的滿足與安全;又要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
隻有自愛、人格健全的教育者,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有能力自愛和愛人的精神上健全的人。
自愛是人生漫長浪漫史的開端。——王爾德
【學海泛舟】
王爾德,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藝術家。但他創作的童話比他其他的作品流傳更廣,幾乎傳遍了世界上每一個有孩子的地方。《自私的巨人》在王爾德童話中,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有優美、最富詩意的一篇,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因自私而枯竭、因愛人而煥然新生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