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自信自愛,成功的第一秘訣(2)(3 / 3)

巨人有一個很可愛的大花園,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草,美麗的鮮花隨處可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還長著十二棵桃樹,一到春天就開放出粉撲撲的團團花朵,秋天裏則結下累累果實。巨人不在家的七年裏,孩子們每天都在花園裏玩耍嬉戲。每當樹枝上鳥兒唱著歡樂的曲子時,嬉戲中的孩子們會停下來側耳聆聽鳥兒的鳴唱,並相互高聲喊著:“我們多麼快樂啊!”

然而,好景不長,巨人回來了,他粗暴地對孩子們說:“我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我不準外人來這裏玩。”於是,他沿著花園築起了一堵高高的圍牆。從此可憐的小孩們沒有了玩耍的地方。

第二年春天,整個鄉村到處開著小花,處處有小鳥在歡唱。然而隻有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巨人隻能無奈地自言自語:“我真弄不明白,春天為什麼遲遲不來呢?”

……

自私的人公開排斥對他人的真誠關懷,他們隻對自己感興趣,他替自我攫取一切,給予令他痛苦,而褫奪使他快樂。他對他人的需要漠然置之,對他人的快樂、喜好毫不用心。他心目中僅有他自己。於是,陪伴他生活的,是遲遲不能退去的北風與寒冰。自私的人沒有愛的能力,也就無法享受到五彩斑斕的生活樂趣。

《聖經》中說,愛你的鄰居,如同愛你自己。然而,人生一切浪漫美好的開端,都在於“自愛”。

自私的巨人最終由於自己太渴望春意滿園的景象,而允許孩子們在他的大花園裏嬉戲玩耍。他需要美景,需要鳥語花香。由己及人,他懂得了孩子們的需要,明白了孩子對於大花園的熱愛。最後,在這種“愛鄰如己”的氛圍中,才迎來了大花園的春天。

從王爾德的《自私的巨人》中,我們能夠感覺到,自私不僅損害了別人的享樂,也連同自己的快樂一道剝奪了。雖然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我們自身為中心的,我們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動首先是為了保證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幸福。不過,一旦這種以自身為中心的感情轉變成為排斥他人的自私,那就不能保證我們自己的生存和幸福了。隻有接納別人,又滿足自己的原始情感,也就是自愛愛人,才能擁有真正的美好。

【智慧心語】

培根說:那種“隻知自愛卻不知愛人的人”,最終總是沒有好結局的。雖然他們時時在謀算怎樣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而命運之神卻常常使他們自己最終也成為自己的犧牲品。縱使人再善於為自己打算,卻畢竟不能捆縛住命運之神的翅膀嗬。

不過,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們由自私發展為自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愛能力克製自私行為時,需要尊重孩子的這個發展特點。每個幼兒在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深信,宇宙是為他所創造的,地球是為了他而運轉的,所有人都應該是為了服務他而存在的。但到了學齡期,他們就開始有足夠的能力來體會別人也有別人的需要,逐漸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就應該抓住時機,培養孩子將“自私”轉化為“自愛”。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有同情心的孩子能夠理解其他人的感受,一旦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他們就會像對待自己的需要一樣,關心別人的需要。

其次,要強化孩子大方的行為。父母要細心地捕捉孩子每一個體貼的、愛人的行為,及時讚美他們的這一行為,那麼,這種行為就可能更頻繁地出現。

最後,要培養孩子積極的適宜的自我意識。自愛,就是從對自己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自我意識開始的。父母平時既要認可孩子的長處,肯定孩子存在的價值,又要讓孩子去接受生活的挑戰,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成目標。這種通過自豪感和能力感而建構起來的對自己的愛,才真正有助於他們將來成長為熱愛生活、幸福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