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自信自愛,成功的第一秘訣(2)(1 / 3)

《隻有一份寶藏——嗬護生命的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闡述:“隻教給人知識,而沒有教給人自信心的教育稱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識有老化的時候,自信卻能讓心靈永遠不老化。”良好的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誌,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訣,更是立誌成就大事業的孩子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我們教師們不應隻把教育停留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而應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的教育總是喜歡給學生分等級,學生在攀比過程中逐漸喪失自己的自信自豪感。畢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在比較的過程中,常常會過於看重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於是扼殺了自信心理,滋長了自卑情緒。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改變您對於學生個體的認識!

第一,應把學生看作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一群孩子,有的進步快,有的進步慢;有的數學好,有的語文好;有的善於沉思,學習起來費時費力,有的善於表現,學習起來急躁衝動……然而,現今的教育過於強調統一,常常以“標準化”的方式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同一規格的產品。要求全體學生“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將他們塑造成為千人一麵、千篇一律、千腔一調的“標準件”。這樣毫無生氣、抹殺人性的教育,如何能培養活潑自信的學生?因此,作為老師,應當敏銳地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因材施教,才能幫助學生找到自信的支點。

第二,應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僅有求知上進的需要,更有各種心理情感上的需求。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許多行為舉止,在我們成人看來是應該受到指責的,可往往是由於心靈上某種高尚的激情所驅使,如果你不明白,沒有發現這種激情,你就可能撲滅那還小小的不易發現的人類高尚品格的火花。”由於我們的教育總愛蓋棺定論,以結果論英雄,從而傷害了不少學生的心靈。比如,孩子滿心歡喜地準備了一場考試,結果不是特別優秀,但卻比之前的成績進步了不少,期待著老師來稱讚他的進步。然而,老師卻因為他的成績總體不如人意而置之不理。那麼,孩子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上進的熱誠遭受了一次無情的打擊,可能導致他從此以後都厭惡學習。因此,老師們一定要關注孩子們的心理情感需求,用敏感的情感來回應學生的需求,達到嗬護他們稚嫩的自信心的目的。

第三,應當把學生看作是有發展潛能的個體。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的班級當作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看待,而將一個優秀的班級當作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原來成績相差很遠的兩個班級,在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成績相當。可能原因就在於,原本成績較差的班級,老師誤以為這個班的學生成績都很好,對他們非常關注,充滿了信心。這種積極的情緒,鼓舞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潛能,因此成績顯著提高。相反,原本成就優秀的班級,由於老師誤以為他們是一群沒有希望的孩子,因此對他們的學習表現都持懷疑態度,極大地挫傷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導致成績下滑。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隻有給予他們信心,他們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自信就像是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調動到最佳狀態,從而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每個學生都是活潑的、獨特的,在他們身上有著無限種發展的可能性。教育育人,它本身就應該致力於啟發孩子的智慧,喚醒孩子內心身處自信的火花,給予孩子們自由彰顯個性、展翅飛翔的天空。因此,教師隻有轉變自己對於學生的看法,全方位地關注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孩子在學校中找到自信的感覺。

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舍己,不是自私,而是自愛;不是否定個體,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弗洛姆

【學海泛舟】

弗洛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他專門著書《愛的藝術》。弗洛姆認為,愛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能否產生積極的效應,在於父母是否有愛的能力。在弗洛姆看來,隻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才能使自己成為成熟的人,擁有愛的能力。而自愛,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