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2)(3 / 3)

比如,他在教一年級的學生時,就跟孩子們搞一本集體創作的圖畫冊,給它取名為《朝霞》。給每人至少分一張圖畫紙,對他們說:“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愛的東西畫下來吧,並且在圖畫下麵寫一個句子,字數不要多,但是聽起來一定要像歌兒那麼美。”於是,每一個孩子都絞盡腦汁想畫出好看的圖畫,寫出美麗的詞語。每一個人都把這當成自己的光榮。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有相應的、不同形式的智力和精神交流。其用意都在於:讓學生從知識、智力生活中獲得自尊感和自豪感。

此外,老師還需要敏銳地察覺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和情緒需要。自我尊重感不單來自於對自己智能的肯定,還有情感上的滿足。教育不能隻靠空洞乏味的說教,要靠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要靠心與心的接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保護期”階段,他們期待教師具有慈母嚴父與知識傳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教師應同陽光的使者一樣,用坦蕩的胸懷去認同、信任、激勵每一位學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讓他們無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陽光的溫暖。

【智慧心語】

自我尊重就是自我肯定和良好的自我感覺,由衷地悅納自我。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也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獨特感、能力感和歸屬感,在這四個方麵得到滿足的孩子,往往有著最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向他們傳達的關愛與重視。孩子需要家長保證,他們是多麼地疼愛他,關心他。若有可能,最好為孩子記錄他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大小成就和第一次經曆,用這種細心的行為告訴孩子,父母是多麼地重視他的存在,多麼地以他為傲。無論孩子成功與否,你都要讓孩子感到,你一如既往地愛他支持他。

獨特感則是自我尊重的核心。隻有發現了自我存在的特別價值,才能產生出穩定的自尊感。父母要多讚賞孩子與眾不同的優點,強化他們的長處。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見和夢想,尊重他們獨特之處,讓孩子們明白,他可以表現與眾不同的自我,那是可以為父母所接受的,不需要事事遵從父母的標準。

能力感是自我尊重的支撐。不談能力的自尊,就如空中樓閣一般虛幻、脆弱。因此,一旦孩子展示他們的能力,父母要及時地鼓勵他們,稱讚他們。父母的關注點一定要聚焦在孩子做得好的方麵,而不能用否定的態度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在可能的情況下,可在眾人麵前表揚孩子某些特別出色的才能。此外,為孩子創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孩子承擔一定的風險,超越自我。因為簡單的任務往往不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反而能夠提升孩子的自尊,孩子在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真正的能力。

歸屬感跟自我尊重裏的情感有關。馬斯洛在需求層次中提出,人的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就是安全的需求,接著是歸屬和愛的需求,然後才有自尊需求。可見,歸屬感的滿足,也是升華自尊的一個方麵。孩子的歸屬感往往與家庭氛圍有關。家庭成員聯係緊密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產生歸屬感。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努力地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多投入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活動中,還可以與他們講述家族的過去、父母成長的故事等等,孩子對家庭和家庭成員了解得越多,歸屬感就越強烈。另外,同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能否在同伴中找到歸屬感,也影響著他們自尊心的發展。因此,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傳授給他們一些合適的社交技巧,並可向孩子表示,父母很歡迎他邀請朋友回家來玩。

總而言之,自尊雖不是美德,但它卻是多數美德的雙親。隻有自尊自愛,才能行得正,才能孕育純潔的道德意識和豐富多樣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