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1)(2 / 3)

隻有在孩子感到被愛和有安全感的前提下,隱藏在孩子內心的善的良知才有成長的土壤。在家庭活動中,父母應該保持積極的情緒,對孩子始終表現出溫暖和關愛,尊重孩子,不過分強調一些消極的事件,就能培養孩子積極友善的個性,從而強化他們內心的良知意識。

兒童成長過程中既會表現出一些悅人心意的行為,也會有一些非常自私的舉動。父母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些行為,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來強化或完善這些行為。父母要以身示範,來培養孩子與人分享、有禮貌、為他人著想、學習習慣等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安排特定的時間和孩子做正麵的交流,通過交流探討,讓孩子明辨是非;也可以設置一些道德上的兩難情境,比如,一個男人為了挽救自己將死的妻子,沒有錢買藥,所以到醫院裏偷藥,讓孩子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大人在一旁教他們分析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有害的。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期望孩子表現什麼樣的良好行為,父母就應是這方麵的好榜樣。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要是父母本身都不具備良好的自律,就難以培養出自律能力好的孩子。

慎獨。——曾國藩

【學海泛舟】

曾國藩齊家、練軍、治國,所在功績赫然,天下矚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他刻刻慎獨,心地幹淨,從而感動了他人。當他感動了一個家庭的時候,便全家大小都自覺地遵循他的教訓;當他感動了整個軍隊的時候,便全軍上下都自覺地服從他的約束;當他感動了一帶地方的時候,則地方官民都自覺地謹守他的教化。他的後繼者李鴻章,後來政治地位比他升得更高。李鴻章接待他人時,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播弄之,惟事曾國藩,有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李鴻章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種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證明了他慎獨之功的深厚。

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便對自己的人格有極高的期望。這種期望,不同於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他在鹹豐6年9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吾有誌學為聖賢。”聖賢是什麼?自古至今,許多人都過不了金錢關、名譽關、權勢關……過得了的,即入聖賢之域。曾國藩以他們為榜樣,可見其誌趣的超凡脫俗。聖賢們征服的雖隻是自己,卻能感動天下人。所以,豪傑們的事業如花炮,雖然顯赫一時,轉眼煙飛灰滅;聖賢們的事業則如長江大河,源遠流長,萬古常新。今天,曾國藩去世已有一百多年,已無法用權勢逼迫我們,也無法拿金錢誘惑我們,但他所寫的書,仍然是不脛而走,不翼而飛,可見其人格的力量。

曾國藩終生在“慎獨”上用功夫,自我要求極其嚴格,所以後人也將其作為讀書人的典範,認為其頗有“內聖外王”之氣象。

一般人都隻是在外觀上豔羨他的功成名遂,假如我們站在他本人的立場上,長期累月過這麼一種純潔內心的慎獨生活,又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呢?他有幾句自我總結,說得很精彩:“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原來,他一輩子都心無掛礙、自在快樂!這正是顏回的“不改其樂”的境界,也正是孔子的“樂以忘憂”的境界!

【智慧心語】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行為規則去做,言行相符,表裏如一,那他就是真正優秀的人。

一般而言,當我們處於眾目睽睽之下,例如:在同學、朋友、老師、家人或其他親戚在場或監督下,我們往往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處處慎重。但是,當沒有人在場或監督的時候,就容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幹出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做到慎獨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貴的。

慎獨的關鍵在於要有很高的自覺性,人們常常把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能在一人獨處的時候嚴格要求自己,值得我們敬佩,它表明你們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隻有當你有意識地明白,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論你做什麼,都有“天知、地知、我知”,因此應該不斷鍛煉自己的意誌,每日做到“三省吾身”,養成自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