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1)(3 / 3)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養方式,把原本屬於孩子的責任和權利還給孩子。隻有當孩子能夠自己做主,有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意識時,才有可能真正按照自己內心的意願行事,在人前和獨處時言行一致。否則,“好孩子”行為隻可能是父母強製的結果,一旦遠離了父母,他就可能做出一些更壞的事來。為此,父母有兩種方法可以參考:

第一,給予孩子選擇權。

自我選擇意味著有充分的自主權,它能培養孩子負責任的行為。要知道,權力造就腐敗,絕對的權力造就絕對的腐敗。如果父母事事為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就沒有任何自主性,在這樣充滿權力的環境下,他會放棄自我的約束和自我的完善。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對他們而言,是最輕鬆的腐敗方式,他們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地生活。這恰好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而實際上,孩子可以像成人那樣,通過自我選擇,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鼓勵孩子們做自我反思。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內在動機。能夠慎獨的人,都是遵從自己的內在動機生活著的人。父母要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孩子發自內心地期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內在動機),那他就會有持之以恒地決心來實現目標;但是,如果孩子隻是因為父母會獎勵他學習進步的行為,比如,給他100元零花錢(外部動機),那麼,一旦得到了這100元零花錢,他的學習動力就消失了。不過,所有的父母最想要做的,應該是讓孩子自覺地學習,那麼,最有效和最有權威的方法是讓他們反思。

獎勵、批評、抱怨和嘮叨都是強迫性的、外部施加的方法,這些方法往往導致抵抗情緒,孩子隻會在當時有壓力的情境下服從,一旦脫離了這個情境,他就會回到自己原始的表現。隻有動用了他們我們的自覺性時,父母的要求才具有持續有效性,孩子在父母眼前和獨自一人時的行為才能一致。因此,父母要改變平常命令的口吻,而采用靈活的提問方式。有效的問題能夠引導孩子自我思考,一旦他們順著父母的引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就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學海泛舟】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麵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誌》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雲爾。”

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為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誌》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誌,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範,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