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1)(1 / 3)

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毛姆

【學海泛舟】

毛姆,英國小說家、戲劇家。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淩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成為作家之後的他,更是一個精神至上的理想主義者。於是有了他對於良知的界定:“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自律勝過他律的形象。《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高更為了追求理想,拋家棄子,放棄金錢地位跑到巴黎去畫畫,生活窮苦潦倒,最終客死他鄉。他隻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顧世俗的褒貶,盡管不被理解,他仍能找出自己的人生意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這種追隨自己內心需求而不逾矩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狀態。這種理想的狀態並不一定就帶來窮困,隻是不巧高更的選擇不能為他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按照哲學家柏格森的理解,這種生活就是服從良知的生活。因為“良知就像天才一樣,具有超級的直覺”,從良知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濃厚的道德氣氛中的理智光輝,以正義感為範式的正確觀念,以及賦有個性的精神”。它指引我們快速地決定生活的去向,讓我們接近本能地真實存在著。它不僅監視著我們不要做出違法的事情來,更驅使著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完美境地。

【智慧心語】

盧梭說:“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生來就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我們有自己的準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還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我把這個原則稱之為良知。”所以,黑格爾認為良知是一種不用學習而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觀念。孟子也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正是因為良知對於個體而言具有這種內隱的、與生俱來的性質,所以良知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潛在和內在、自然的,自律性較高。西塞羅在其《論辯集》中說道:“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知。”

良知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作為人心中的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準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為惡或勸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知: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讚賞而隻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知的譴責,則屬於隻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

隻有良知,能最徹底地調節人們的日常舉止和道德行為。《中庸》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但隻有良知,最易使人慎獨。古人常說,當你獨處屋中時,即使房門緊閉,也要提防“屋漏”。也就是說,有“天眼”能夠透過“屋漏”關注你的一舉一動。而“天眼”,就是天地良心。當你感到自己是一個人時,惟一的限製就是良知。

父母若要想培養一個令自己放心的孩子,就應該保護孩子的良知,教導孩子依良知行事,高度自律。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麵做努力:一是優化親子關係,讓孩子體驗積極的情感;二是獎勵孩子良好的行為,強化他們的內在道德準則,同時,還要以身作則,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