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品質在厄運中彰顯,惡劣的品質卻在幸運中暴露。——培根
【學海泛舟】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培根的初衷並不是用他的才學為文明事業添磚加瓦,而是期望仕途騰達。然而命運似乎要捉弄這位躊躇滿誌的貴族子弟。在他19歲那年,父親一病不起,年輕的培根突然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被人拋棄的人。
為了能出人頭地,他費盡了心機。終於找到了一個值得投靠的人,那就是他姨父的政敵,女王的寵臣艾塞克斯勳爵。在23歲那年,培根出任英國下院議員和艾塞克斯勳爵的私人顧問。他過著放蕩的生活,因揮金如土,被債權人送進了監獄。當然,又是他的救星艾塞克斯把他從監獄裏領了出來。
然而,艾塞克斯勳爵突然之間失去了女王的寵信,政敵們要以叛國罪審判艾塞克斯。從艾塞克斯那裏得到好處最多的培根,見風使舵,搖身一變,竟然主動要求參加起訴。法庭上,艾塞克斯做夢也沒有想到,曾榨取了他難以計數的財產的培根,竟然指控他陰謀篡奪王位。培根的演說使群情激憤,法官以不容辯駁的事實判定艾塞克斯死刑。
56歲時,培根才如願以償,當上了他父親曾經當過的掌璽大臣,次年任皇家大法官。年歲的增長,並沒有使他的品德有什麼改變。很快,他又因受賄、舞弊,被投入監獄。出獄後,他才看透名利權勢和浮華的生活,隱居家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實驗、哲學研究和文學創作中。
培根的一生,也應驗了他自己的一句話:“最美好的品質在厄運中彰顯,惡劣的品質卻在幸運中暴露。”在他晚年寫作中說,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的恩惠更為明顯。……就如我們在針工與刺繡中常常看見的現象是,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鬱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智慧心語】
的確,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正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曾寫過著名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被譽為麵對厄運不屈不饒的經典。劇情發生在神話時代。宙斯登上權力的頂峰後,仇視人類,將火加以壟斷,想讓人類永遠處於黑暗與愚昧之中。普羅米修斯同情人類的遭遇,於是不顧天條偷火下凡,教給人們用火的技藝。宙斯大怒,派幾位大神將普羅米修斯押到遙遠、荒涼的高加索山,用鐵鏈刺穿他的琵琶骨,將他掛在高加索的懸崖上。每一天,都有一隻兀鷹來撕開他的胸腔,撕咬他的五髒六腑,兀鷹離去後,那些內髒仍然慢慢長出,迎接第二天的撕咬。酷刑持續了三萬年。他並沒有屈服於宙斯,他堅強地生存下去。普羅米修斯在被此番厄運折磨時,依舊高呼:“愛做什麼,做吧;他可沒有處死我的本領。”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應該磨練自己麵對困難的意誌。要相信,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逆運就是性格的試金石,奇跡常在厄運中產生。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貧富懸殊也就更為明顯。即便生活安逸的人,也總有許多不能如願的物質需求。於是,總有小孩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並以此為由,拒絕付出努力。我們都忘了,曆史上有多少成就偉業的人,都是出身於食不果腹或地位低微的家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莎翁為例,他不過是一個替人看管馬匹的劇院勤雜工,但他並不因身份低微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閑就從門縫或某個小孔裏偷看戲台上的演出,憑著這種無懼無畏的求學精神,終於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