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培養富有飽滿個性的人(2)(1 / 3)

在人道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托爾斯泰科學地設計了雅斯納雅·波良納學校的課程和時間安排。學生上課時沒有嚴格指定的座位,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位置坐。上課的形式多采用自由對話式,學生在對話中學習讀寫算,學習問答法,掌握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曆史、地理、自然等方麵的知識。托爾斯泰規定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學生不必擔心因某種行為表現或進步緩慢而受到懲罰。托爾斯泰要求教師不能把從教作為謀生的手段,不得任意向學生發號施令,因為學生自己會逐步認識到服從命令的必要性。托爾斯泰經常說,學生都是人,雖然他們很小,可他們作為人的需要是和成人一樣的,他們的思想方法也是和成人一樣的。

【智慧心語】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雅斯貝爾斯將“精神成長”置於“科學獲知”之前,真正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詮釋了教育的過程。毋庸置疑,一個孩子隻有在獲得了精神關懷之後,才能投入求知學習中。而所謂的“後進生”,往往隻是那些精神需求被忽略的孩子。精神關懷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如何才能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呢?

蔣子龍先生認為,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取決於他的閱讀史。隻有閱讀能最有效地培養精神生活習慣。托爾斯泰做父親的時候,為了方便全家人閱讀,構思出一種“連桌燈”,燈罩巨大,比燈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張直徑近兩米的圓桌,桌麵上等距離地立著十幾塊隔板,隔板直接與燈罩連接,均勻地平分了燈光。最初這張大桌子上隻有三塊隔板,寬寬敞敞地坐著他們夫婦和一個孩子。後來他的夫人陸續地為他生下了13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夭折,到最後這張桌子上均勻地分布了13塊隔板。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須坐到這同一盞燈下開始閱讀,可以讀《聖經》,讀課文或其他自己喜歡的書,找不到書讀的孩子就得讀托爾斯泰的手稿。

不過,當代學生大多數是在較為優裕的物質環境中長大的,有助於精神成長的閱讀已經漸漸淡出孩子的教育範圍內。這種疏於孩子精神成長的家庭教育以及受社會不良習氣影響的學校教育,使越來越多的孩子養成不良個性,從小驕奢安逸,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思想嚴重,不能吃苦,缺乏責任感等等。其中,獨立精神的缺失是青少年學生的百病之源,而忽略獨立精神的培養又是源頭之源。

然而,隻有當一個人養成了獨立精神,具有了獨立人格,才能稱之為“精神成長”。魯迅有言:“人立而後凡事舉。”也就是將獨立精神看作是一個人成為人的標誌。美國學校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出發點都是對獨立精神的培養,名校學子的創造力來自他們的獨立精神。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讓孩子學會動手,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日本也將獨立精神的培養放在第一位。他們很早就提出:“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把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與國家民族的獨立聯係起來。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要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

因此,現代教育的真正矛頭就在於抓住學生精神成長之根本,喚醒自主意識,培養獨立精神;鼓勵學生通過反思不斷認識自我,塑造自我,養成獨立思考與獨立行動的能力;學會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學會承擔社會責任。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狄德羅

【學海泛舟】

狄德羅,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首領。他一生清苦,雖然屢遭教會和封建王朝的迫害,卻始終為堅持自己的思想信念而奮鬥不息。

作為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也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甚至誇大了它的作用,認為隻要通過教育啟發人的理性,去認識封建社會的罪惡,就可以實現社會製度的改變。作為啟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並不是一切,而隻是要培育一批有理性的國民,讓每一個國民都獲得抵抗腐朽的封建製度的力量。

狄德羅強調了教育民主的要求,認為既然人在天賦素質上是平等的,人人便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從人數眾多的人民中間會比從貴族中產生更多的天才人物。他憤怒抨擊封建製度剝奪人民受教育權的現象,就像把美麗的圖畫深藏在黑暗的畫廊裏一樣,埋沒了它。他堅決要求學校向所有的兒童開門,實行強迫的、免費的初等教育,並要求以加強傳授科學知識來改造舊教育,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培養邏輯思維,發展創造精神,從而改變人的理性受到壓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