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紀律方麵,凱德認為最重要的是意識到,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學生都值得關注。“我努力與班裏的每一個學生建立起積極的互動關係,當然,與部分學生的互動會比其他學生更成功些。為了讓學生具備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態度和行為,我在課堂上努力增加積極互動,避免或忽略負麵的互動。”凱德說。
她還很注重在課堂上讓學生從內心獲得一種安全感,而不是因害怕失敗而產生的焦慮、抑鬱。在她的課堂上,一旦有學生做得很棒,她就會把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學生的身上。無論學生在課堂上做出什麼反應,她都會竭盡所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給予他們繼續探索的自信心。最終,他的學生們都獲得了一種勇氣,去探究那些更加不確定的領域,從而開闊了思維,豐富了個性。這使得學生獲得一種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獲得不分階層的幸福體驗。
【智慧心語】
自尊是生活成功的關鍵。積極的自我認識或健康的自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畢生幸福與成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才能將孩子們的自尊與自信遷移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呢?這需要父母和老師的細心嗬護,需要我們大人們敏感地察覺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盡所能地滿足孩子們積極的情感需要。
首先,大人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困境。一位一年級的老師報道,在一次作文課上,一個男孩一句話都想不出來。老師很和藹地跟大家說,他是遇上了“作家的高原期”,並且建議他在有更多想法的時候再回到這個寫作任務上來。最後,放學前,他思如泉湧,一口氣寫了兩頁半稿紙,他自己都覺得非常滿意。在特定的時間內創造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這對成人而言都可能很難。
這個老師正是在尊重學生心理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克服了困難,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毫無疑問,當重要的成人很尊重地對待一個內心脆弱的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這個孩子的困境,並對他報以真誠的期望,他就會覺得被尊重,這種感覺最有可能提高自尊,能夠使他們獲得成功的信心。
其次,讓孩子們參與富有挑戰的有意義的活動能提高其自尊。埃爾莎就是這麼做的。她立誌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尊和自信,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麵對不完美的外部世界。她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訓練孩子們的科學思維,一旦孩子們擁有了很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生活的挑戰和生活中不利的因素。
再次就是,幫助孩子們建設性地麵對批評與挫折,也能發展自尊。當孩子們從事一些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時,必然要經曆某種失敗,或是一些他從未經曆過的感受。這個時候,大人們要避免帶有奚落性的批評和諷刺,講究批評的藝術,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技巧就是,采用“我認為…”而不是“你怎樣…”。例如,最好說:“我想要你把衣服放在衣櫃的某個合適的位置,而不要隨便地扔在屋子裏。”而不要說:“為什麼你是如此懶惰的家夥?你就不能收拾好你自己的東西嗎?”
當然,批評或挫折在一個孩子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家長和老師們要做好的工作就是,教會他們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時,要怎樣富有建設性地去麵對。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沮喪,但明天還有機會,你可以再嚐試一次。”隻要大人接受孩子的感受,以尊重的口吻回應他,他就不會因此而受太多的傷害,而更可能從中吸取經驗。因此,大人不必要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而讓他們遠離挫折,隻需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暗示他們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孩子們就可能更有能力應對被人拒絕或是令人失望的事件。
最後,就是要訓練孩子如何積極地認識自我。心理學家發現,消極的自我對話容易導致焦慮和抑鬱。我們想什麼決定著我們如何感覺,我們的感覺又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因此,教孩子如何積極地與自己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一些有益的自我對話的例子有:“隻要我堅持嚐試,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要是我們團隊今天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我們都竭盡全力了,那隻能說明我們在實力上有待提高。”“即便別人沒有注意到我做的好事,或沒有感謝我,我也覺得做好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