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1 / 2)

蒙田將眾多的學科知識大體區分為兩個門類:一般知識和道德知識。一般知識能夠使人有學問、有本領;道德知識則教我們做人,怎樣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迷失方向,失掉最根本的東西——做人的起碼道理。在蒙田的思想中,“一個人如果不學會善良這門學問,那麼,其它任何學問對他都是有害的。”“我們的教育僅僅不使人變壞那是不夠的,應該使人變好。

培養良好人格是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他認為,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從兒童抓起。兒童尚處於人生的初期,發展方向不明,但最具有可塑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慎重對待兒童稚嫩的心靈,給予他們美好的引導,讓他們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教他們認識到什麼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格是什麼?蒙田這樣界定:良好的人格不僅表現為身體健康,還表現為精神健康和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能夠永遠快樂地生活。精神健康又是指“有堅定的信念和真誠等良好品德,懂得廉恥,擁有戰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熱愛生活、美麗和榮譽,崇尚愛情,懂得節製快樂和其它欲望。”

實施道德教育培養健康人格離不開正確的教育內容,在蒙田看來,道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哲學、曆史和大自然三個方麵。

哲學能夠幫助我們接近美德,欣賞美德之美。畢達哥拉斯曾形象地把人生比喻為奧林匹克運動會,說明人生選擇的複雜性和目的的多樣性,隻有哲學才能指明人生的發展方向,並提供明確的行為規則,幫助人們順利走完人生之路。哲學能告訴你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何為知和不知,什麼是克製、勇敢和正義,雄心和貪婪有什麼區別,奴役與服從、放縱與自由的差異何在,以及對待痛苦、死亡和恥辱的態度。哲學的本質是輕鬆愉快的,它通過自然的推理教人懂得許多道理,勸人快樂地生活。無論老人還是兒童都能理解,都可以從中汲取生活必需的營養。

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組成的一部活教科書,它能教給我們許多知識,尤其是道德知識。曆史上有許多“大自然遴選出來的表現人類美德和堅定如一的高貴典範”,都是學生仿效的好榜樣。

至於學習自然,蒙田認為自然是人類之母,人應該在探究大自然中認識自己,大自然是一麵鏡子,人應該對鏡自照,通過與自然萬物的比較發現自身的不足而後改進。人應該虛心向大自然中的一切學習,以便克服自身種種不良習氣,從而克服自高自大的壞品質,學會與自然萬物協調關係。

【智慧心語】

重視道德教育是古代文化的傳統,無論在古代哲學思想還是教育理論中,道德德性都被看作是人性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被當作塑造良好人格的主要途徑,亞裏士多德曾把人的德行與身體、財富並列看成人生幸福的條件,認為德性並非天賦,人們完全可以靠後天的教育和訓練而得到。

如今的教育,重智育而輕德育導致的社會問題日益彰顯。人們追求知識崇尚科學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但透過社會表象,我們都不難看到,道德與社會發展正呈現出嚴重相悖的走向。眾多的教育學家都在心底呐喊,希望社會能夠配合教育,共同關注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問題。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曾忽視道德教育對培養一個人的重要地位,但都流於空洞的說教以及華而不實的道德口號,甚至把把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變成了機械死板的灌輸知識行為,學生自然可能隻會說不會做。

蒙田對於道德上言行不一的狀態非常不以為然,他不僅重視道德教育的意義,也很強調道德教育如何展開的問題。為此提出了一係列實用的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道德教育還是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應該首先明白什麼是善惡,何為美德,怎樣算是有禮貌以及如何交往。蒙田認為,向學生灌輸對他們的習慣和意識起決定作用的東西是必要的,因為腦袋空空的人隻會說空話,隻有以理性作指導,孩子的言談才能閃爍良知和道德,即使說錯了,也會憑著自己的誠實和判斷力糾正過來。但是,在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引導為主的原則,有實例,有分析,把道德講清楚,讓學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真諦,並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不渝地引導他們做最美好最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