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2 / 2)

不過,重視實踐環節才是蒙田道德教育的重要特點。他認為,學生應該在與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交往中鍛煉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力,要探詢每個人的價值,從放牛人、泥瓦匠、過路人,到教師、醫生、律師、工程師、政治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有自己的不同特性,對它們進行甄別評判,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我希望世界是我學生的教科書”,因為人的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僅表現為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識,還表現在實際處理道德問題的能力上。

含德之厚,猶如赤子。——老子

【學海泛舟】

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因為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自然規律。所以,遵循自然規律的無為思想,才能做到無所不為。

因此,他認為一個人成長到最高境界就如嬰兒一般純真,即“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至上的道德,就如初生嬰兒一般,蜂蠍、蟲蛇、鳥獸都侵害不了他們。因為他們有著天生強勁的拳頭、浩蕩的精氣和折服眾生的和氣。與塵世的任何實物相比,他們都要更顯細膩、誠實、強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無形力量,消融了蜂蠍、蟲蛇、鳥獸等的敵意與惡念。而尋常眾生卻因為德薄、道淺、心性低下,由體內散發出去的信息和能量不足以保護自我。因此,他們處處都可能觸動他人、他物的敵意,傷害他人,也受到外界的傷害。

可見,老子的道德教育“貴質樸”、“輕名利”,重視“自知”、“自勝”。

首先,老子認為,質樸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子常常用“赤子”來形容有深厚修養的人,因為赤子有兩個特點,一是“精之至”,即純真;二是“和之至”,即柔和。

其次,老子認為重視和愛護自己的生命,而不被物質名利所誘惑,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他常常自問,虛名與生命哪一個更親切?生命與財產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名利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更有害?在老子的思想中,過分追求虛名,必定會浪費許多精力,過於貪圖財物,必然會遭到嚴重的損失。老子提倡“寡欲”、“知足”、“知止”。從積極的方麵來理解的話,老子的本意應該是勸誡大家要善於支配物質生活,而不應迷戀於物質利益,不應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更應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

最後,我們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中發現,老子的“無為”並不就是無所作為,老子的思想也不是消極遁世。他更強調的是“自知”、“自勝”、“強行”、“不朽”。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依老子的思想,認識別人叫做機智,了解自己才算高明。戰勝別人叫做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算強大。知道滿足就是富有,堅持去做那就是有誌氣。不喪失本性就能長久,死而不被人遺忘才是長壽。因此,老子希望人們修身養性而達到的境界應該就是“自知、自勝、強行、不朽”。

【智慧心語】

“赤子之心”至今仍是我們育人的最高標準。但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複雜多樣,我們每個人離自己的“赤子之心”就越來越遠了。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也就更為普遍。一旦心中有過多雜念或怨氣,我們就可能成為麵目可憎之人,別人就很可能疏遠你。

有這麼一個小趣聞,說一個人在海邊看海,神情極為平靜柔和,心中沒有雜念與惡意,於是吸引了許多鳥兒,鳥兒們棲息在他的頭頂上或肩膀上,無懼無畏,甚是歡快。回到家裏,他很滿足地跟父親說這件事情,父親告訴他說,你可以趁機捉幾隻回來的啊。於是,他帶著這個念頭回到海灘,但令他失望的是,群鳥隻在他身邊周旋,並不再停靠在他身上,他也就沒有機會捕捉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