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泛舟】
赫爾巴特以其在哲學和心理學領域做出的貢獻而著名,他的教育、教學思想在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為此他曾哀歎道:“我那可憐的教育學沒能喊出它的聲音來。”直到1856年,澳大利亞的沃爾克曼出版了一本論赫爾巴特主義的教科書,對赫爾巴特的心理學與教育學做了全麵的回顧,並評價了他的有關著作。自此之後,赫爾巴特的思想才得以廣泛傳播,為大眾所熟知,他也因此成了全世界公認的教育名人。由於他極為關注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重視人類的道德規範、強調培養道德觀念,認為人們之所以趨善避惡,主要是由於確立了道德觀念。他甚至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確定為五種道德觀念,分別是:內心自由、完善、善意、正義和報償。
他依據五種道德觀念的倫理思想,來闡述教育目的。在他看來,教育目的可分為兩部分,即“選擇的目的與道德的目的”。選擇的目的又稱“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養和發展兒童多方麵的能力和興趣,以便其將來選擇職業。“每一個人須愛一切的活動而專精於一種”,教育必須使學生作多方麵的努力,培養多方麵興趣,取得各種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將來選擇職業作好準備。但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也就是培養五種道德觀念,使之具備完美的道德品質。在他看來,這個目的最為必要,因為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幹什麼工作,都必須具有“明辨的識見以及與它一起的相應的意誌力”,這樣才能夠“把所有任意的衝動推回去”。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道德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隻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為了達到培養有德行的人的目的,他還提出了一係列的道德訓練方法,他希望通過訓練來培養學生所謂友善待人的感情、自我克製的意誌,等等。他的道德的訓練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慢慢滲透的,且是逐漸停止的教學過程,主要方法有三種:一是陶冶,即逐漸地對兒童的心靈和感情施加影響,而不是采取壓製手段。二是讚許和譴責,當兒童遵守行為規則時,教育者給予他應得的讚許,使之產生快樂的情感,這是“訓練的優美藝術”,應多加運用。相反,當兒童不聽訓話時,則要進行譴責。這是“一種不愉快的藝術”,但它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隻是在運用這種“藝術”時,“自始至終”需用“溫和的感情,耐心的囑咐”,“寬宥的態度”,“避免傲慢嚴厲”。三是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麼訓練”,健康生活是進行完善訓練的基礎。
【智慧心語】
有人稱,赫爾巴特把培養善良的道德品質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實際上是把培養安分守己、服從法律、維護當時德國封建秩序的忠順臣民放在首位。但是,拋開他所處的社會製度,拋開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階級局限,他對於道德教育,對於個人德行的重視,仍是很有價值的,尤其是他提出的道德訓練方法,還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的思考與借鑒。
在哲學領域,有人性善之說,亦有人性惡之說,還有的認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教育學家們都致力於發掘、培養人善的本性,轉變人潛在的惡的傾向。因此,蘇霍姆林斯基這麼說:“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係在一起的。”
一個人如果不學會善良這門學問,那麼,其它任何學問對他都是有害的。——蒙田
【學海泛舟】
米歇爾·蒙田,文藝複興後期法國最重要的思想家、散文作家,以懷疑論和人文主義思想聞名於世。不容忽視的是,他還可稱之為道德學家,他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健康和有能力的人,其中道德品質的提高對培養對象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道德教育是蒙田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其名著《隨筆集》中,蒙田以兒童教育為例闡發了這樣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蒙田說,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們的父母在內,對道德教育都沒能給予足夠重視,“我們的父輩花錢讓我們受教育,隻關心讓我們的腦袋裝滿知識,至於判斷力和品德則很少關注”。重知識教育而輕能力與品德培養是當時教育的兩大弊端,至今為止,現狀仍未扭轉。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勢必會把教育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