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1)(2 / 3)

拉伯雷的巨著《巨人傳》,雖是一部小說,但其中卻包含著寶貴的教育思想,在這裏,他在以犀利辛辣的筆鋒揭露腐朽的經院主義教育的同時,還描繪了一幅人文主義教育的圖畫。他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兒童智、德、體、美各方麵的和諧發展的。

他的《巨人傳》試圖培養一種“新人”,一種身心和智慧都達到平衡和諧的頂點的人。以“巨人卡岡都亞”為代表,出生便喝了17913頭母牛的奶,食量過人,軀幹高大。人們為他縫製衣服,一次便用了12000多匹布料。他誕生的時候是從母親左耳朵裏竄出來的。小時候,他和其他小孩過著同樣的日子,即是:喝、吃、睡;吃、喝、睡;睡、喝、吃。頑皮活潑、嬉鬧無度。但是,通過人文主義的教育,他們可以學習廣博的知識,成為具有理解力、有良知的且富有智慧的人。

“巨人”不僅是身體方麵的,更多是理性、智慧、德行方麵的。他的“新人”理想正是博學多識、能言善寫、活潑健康、信仰新教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受教育者能“在德行、言行、識見以及一切學術、義理、處世、治身之道上、無一不做到修養成熟、而徹底精通。”

拉伯雷重視智力教育,“巨人”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受智力教育,研究各種科學,不但勤讀各種書籍外,還利用實物教材觀察自然現象,比如觀測各種行星、考察各類植物,等等。

但是,在他的小說中,有一種思想是更為重要的,即“有知識而無良知,便是靈魂的死亡”。在德育中,他推崇的品行是:“仁愛、勤勞、勇敢、正義。仁愛就是愛人民,要‘保護被壓迫的人,安慰受苦痛的人,援助有急需的人’。勤勞就是熱愛勞動。勇敢就是抗拒侵略。正義就是對善惡、是非應愛憎分明。”他引用先知所羅門的話:“智慧不入卑劣的靈魂,知識沒有覺悟,足以促成靈魂的破產。”。他宣揚科學,要求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但卻重視道德教育。認為隻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很好地運用知識,才能成為“巨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保家衛國、保護人民、反抗侵略。這種正氣、豪情和膽略,隻有通過道德教育來培養。

他自己就可作為智慧、德行與良知完美融合的典範。他有非常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顆偉大的人道主義的心,他會不畏強暴,寫出了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民的嬉笑怒罵。我們知道,在拉伯雷生活的國土與年代裏,教會和封建國王像兩口大鐵鍋一樣在壓在人民的頭上,人民不僅在政治經濟上是遭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的,甚至連睜睜眼睛、動動腦筋的自由都沒有。當時的教會和封建統治者,是動不動就用無端的罪名,把真理的追求者送上絞刑架和火刑柱的。而拉伯雷仍然是嫉惡如仇,一直揮舞著他那枝雄健、潑辣、尖銳的大筆,揭穿了偽善的教會人士、國王、收稅吏們的假麵具,敲著他們惡的頭顱。

【智慧心語】

不論是中學還是西學的傳統,都很強調道德教育在全民的文化事業或“智力投入”中的作用。在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思維之後,人們深刻地認識到,當知識掌握在邪惡之人的手中時,將是多麼巨大的災難。隨著全球化的經濟實力的增長,隨著和平的發展腳步,人文化的科教事業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視,尤其是在發展中的國家(包括我國)。

昆體良在其《雄辯術原理》中提到,在一定意義上,雄辯家的德行比才能更為重要,他們首先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善良的人。因為雄辯術是的主要任務是宣揚正義和德行,指導人們趨善避惡。雄辯術應當是為真理為正義而戰的戰士手中的武器,而不應成為強盜手中的工具。一個雄辯家如果不去為正義辯護而為邪惡辯護,雄辯術本身就成為有害的東西。

在任何領域都是如此。德行的培養應該走在才能養成之前。後現代哲學家柏格森這樣定義知、行與德的:智育和德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體,“良知”就是這種統一體,它“就像天才一樣,具有超級的直覺”。良知可以是一種智力活動,一種以全副力量來解決問題的智力活動,但是,從良知中又可以看到“濃厚的道德氣氛中的理智光輝,以正義感為範式的正確觀念,以及賦有個性的精神”。“良知實際上就是賦予行動以合理性和賦予思想以實踐性的一種品質”。

現實中的教育往往難以兼顧智育和德育,要麼是由於現行的教育壓力而迫使他們擱置道德教育,從而培養了一批靈魂空洞的現代人;要麼是教育工作者本人已經開始漠視道德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後一種是更為可怕的現象。作為育人事業的實踐者,我們應當推進傳統的道德觀念隨社會進步、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做合理地演進,但是,要從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預防矯枉過正的現象,防止產生“空戲滑稽、德音大壞”的尷尬局麵。

教學的最高的、最後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爾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