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改變大人們的精神、氣質和品性。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孩子們獲得知識的重要渠道,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和言行。沒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就教不出有責任感的、人格健全、生活愉快的孩子。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赫爾岑
【學海泛舟】
赫爾岑,俄國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地區家庭,在具有進步思想的家庭教師啟蒙教育下,從小就向往自由,憎恨專製製度。
讀書,是他跟進進步思想,最終成就為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方式。他這麼定義書籍的價值:“書,這是這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對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因此,在他看來,“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
“教養”或“鑒別力”是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我們能夠享受更多更美的幸福的那些素養。為了獲得這些素養,有多種選擇,但赫爾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研讀有史以來的思想家的名著名篇,都會讓你感到充實和激動,不是因為獲得了呆板的知識,而是因為書本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激活了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感到自己的心髒在隨同大多數的心髒一樣跳動著。這,恐怕就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的意義。
當然,世界文明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誌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歎,因為問題不在於數量。有的人一生中隻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麼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因為真正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拚讀音節。我們總發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隻有少數兒童才年複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癡迷,並不斷加以使用。
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著鬱金香的花壇和金魚池;後來,幼兒園變成了城裏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著他們,永遠放射著異彩。對於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
【智慧心語】
如果說人類的物質文明可以通過建築、工具等物化的形態保存和延續,那麼人類的精神文明就需要書籍來傳承、延續。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與讀書為伴。因為一個人身上的許多重要的品質都是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得。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書的滋養,就會像枯草沒有了生命;反之,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都陶醉在書的精華中,即便他物質上再貧窮,他也能將自己的生活填滿,擁有一段充實的、自得的快樂人生。
一本好的書往往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一篇精美的文章,常常使人受益非淺;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一段優美的句子,往往可以啟迪你的思想……
有人說,如果人生是一隻帆船,那麼讀書就是海風,也許帆船可以脫離風而劃槳前行,但始終沒有風吹,人生終將擱淺在某個島嶼。
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更需要終身讀書。我們都說,要給學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並讓它不因蒸發而減少,最好的途徑還是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是最好的備課。”若沒有平時的廣取博覽,就沒有對文本的深刻認識,也沒有課堂上的旁征博引,更沒有對課堂運籌帷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