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書籍,生活中的陽光(1)(3 / 3)

海明威則用“冰山理論”來說明教師的台上台下之功。他說,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現出來的隻是“冰山一角”。要想讓這“角”燦爛絢麗、光芒四射,照亮學生的心靈,必須要有厚重的深埋在水下的“冰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老師們的“冰山”。

我們常常會思索為人師表的意義,會質問教師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我想,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成功地教育學生,更應該是自我的充實與滿足。當一位教師將自己的學識一點一滴地傳授給學生後,必須要再次補充新的營養,才能保持自我身心的平衡。而且,就如“師範”二字的詮釋: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如果身為老師,沒有高出學生的真正的修養和敏銳的鑒別力,那將是何等地挫敗!

因此,為了在教師職業上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充分的自我設計、自我包裝,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而這一切都是需要借助讀書,抓緊時間讀書,讀最新近的書,讀有思想力的書,讀富有創意的書……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學海泛舟】

弗蘭西斯·培根生於倫敦貴族家庭。他天縱奇才,12歲便入劍橋大學研習神學、法學及經院哲學,畢業後去英國駐法國使館供職。1597年返回英國,此後在英國政界卻飽經炎涼世態,摸爬滾打了20年。然而政壇險惡,風雲難測,他在1621年卷入了一樁宮廷陰謀,遂被罷黜,從此專心鑽研學術。

在他的散文《談讀書》中,他介紹了讀書的三種功用: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怡神曠心,就是使人即使獨處幽居也心存生活情趣;增趣添雅,就是使人善於言辨或烘托氣氛;長才益智,顧名思義,就是則使人在待人、接物、處事方麵更加精熟完滿。雖然說有經驗就能明辨事理,圓潤地處理好各種事物,但若要通觀全局並運籌帷幄,則還是博覽群書者能勝任。

在培根的思想中,但凡有所學,都能影響性格的養成。書如良藥,可以療治各種心智缺陷。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之順暢。比如,辯駁能力稍弱者,若能讀經院哲學,就能變得善辯,因為經院哲學家們都巧舌如簧,都是高明的、吹毛求疵的人;不善用證據說話者,若能讀律師的案卷,則可在談吐中善用一物來證實另一物。因此,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此外,培根對如何讀書還有一番道理。首先,選書有道。書有好壞優劣,開卷未必有益,需要區別對待:有些隻須淺嚐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隻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隻需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複讀。其次,讀書境界分等級。狡黠者鄙視讀書,無知者羨慕讀書,唯有明智者讀書,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將立身處世、做人之道與書本中傳遞出來的人生智慧和經驗結合起來,修飾剪裁,去留取舍,全在一心,所謂“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智慧心語】

讀書使人充實,更能完善人的智慧與個性。孩子一旦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燃起求知的智慧之火,通向幸福成功的人生之路也就自然鋪開了。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愛好讀書的習慣,則是每個父母的責任。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但還是有許多父母總結了成功的經驗。要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的幾點辦法:

第一,從小培養孩子識字及閱讀的興趣。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我想,很多母親都有給孩子進行胎教的經曆。既然胎教對孩子的成長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那麼,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的作用更不可忽視。早期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孩子讀書興趣的培養應從零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