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書籍,生活中的陽光(1)(1 / 3)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籍。——高爾基

【學海泛舟】

高爾基(1868―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

有人說,像高爾基這樣出身之低與此後成就之大、聲名之著,在世界作家行列中獨一無二。高爾基的父親是糊牆工人,在他5歲時就撒手人寰。成為孤兒的高爾基隨母寄居經營染坊業的外祖父家。但好景不長,打擊接踵而至:僅上了5個月學後,因為外祖父經營失敗,8歲的高爾基就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為人做傭工。此時,他的外祖父因生意失敗而幾成瘋子,外祖母靠拾破爛維持生計。又過了一年,他的母親也辭別了人世。

在他成為知名作家之前,他從事的職業之雜,也真讓人為之驚歎:傭工、鞋匠店學徒、船上廚師洗碗工、神像雕刻匠小夥計、伏爾加河沿岸碼頭工人、花匠、墳場看更人、麵包點餅師、繪圖員、裝修工……但凡能夠養活自己,他什麼活都做。

奇跡來自於他對閱讀的嗜好。而他對閱讀的癡迷,僅源自於一次偶然的際遇。在一隻船上,一個愛讀書的廚師使年幼的高爾基對書籍發生了濃厚興趣。閱讀,對識字並不多的高爾基來說,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障礙:“一遍不懂,就讀七遍。”這是廚師對他的教誨。從此後,隻要是書,隻要是帶字的紙張,高爾基都會看看。有一次,因為太入神於書本,他竟然忘記給茶壺加水,結果茶壺燒穿了。

對於高爾基來說,閱讀更大的障礙是時間的缺乏。他的工作時間很長,經常是14個小時。然而求學欲望異常強烈、意誌異常堅韌的高爾基,卻能在14小時的苦力後,仍能夠拿起書本。

“愛讀書吧,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向麵包”。這句高爾基的名言。盡管生活清苦不堪,但他依然覺得:“書籍使我變成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一首輕鬆而舒適的詩。”

的確,讀書徹底改變了高爾基的生活,在閱讀過程中,他接觸了許多了不起的人物,也得以機會接觸現實中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的鼓勵下,他走上了創作之路。坎坷的人生閱曆,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尼采式的強力意誌,一時間風靡俄國,甚至可與托爾斯泰相媲美。他本人,則成為一個時代的偶像。在許多城市街頭,都有乞丐聲稱和高爾基一起流浪過;不同階層的青年穿起了高爾基式的衣服。

成名之後的高爾基,回顧其所走過的路,對書的熱愛更是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他將書比擬為人類進步的階段,“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籍。”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但他堅信,是書籍拯救了他的人生,讓他在最黑暗的處境中看到最美麗的希望。他說:“書籍一麵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麵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正是這種愛書如命,將書籍看作通向美好生活之階梯的信念,使得他近花甲之年還寫聲明,宣布放棄蘇聯國籍,隻是因為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要把所有圖書館裏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

【智慧心語】

莎士比亞說:“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一如高爾基的人生,書籍創造著奇跡,知識改變著命運。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頭腦清醒;疑難時讀書,可以得到解答或啟示;年輕人讀書,可明奮進之道;老年人讀書,能知健神之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書雖然不再是我們獲取知識與智慧的唯一途徑,但書中為我們呈現的迤邐世界,仍值得我們沉迷其中,尤其是在孩子教育方麵,書籍始終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是老師和家長們最得力的工具。

你讀了一本書,就如生活向你打開了一扇窗。你讀了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了一次話。伏爾泰就說過這麼一句話:“當我第一次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讀書既能驅除生活中的寂寞,又能解除生活中的憂愁;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有益身心。古人就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