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心語】
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複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能夠自己學,學到老。這是多麼好的境界啊!
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始終放在首位,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教授也指出:“我們必須改變那種認為隻有通過老師教,才能學到知識的陳舊教育思想,要使學生從‘不教不會’變成‘無師自通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製的《學會生存》一書中說:“人為了求生存和為了發展,他不得不繼續學習,必須從他的環境中不斷地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人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和完善過程。”
學生學習是為了運用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隻有當他們能夠把學校所得的經驗作為基礎,去應對未來生活上的挑戰,才是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既然如此,教給孩子們自己學習的本領才是教師應盡的職責,而知識的灌輸遠不能滿足孩子未來生活的需求。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阿·林格倫
【學海泛舟】
阿·林格倫是蜚聲世界的瑞典兒童文學作家,曾於1958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章。
在瑞典,沒有人不認識這個小姑娘——長襪子皮皮。1941年女作家林格倫七歲的女兒卡琳因肺炎住在醫院,她守在床邊。女兒每天晚上請媽媽講故事。有一天她實在不知道講什麼好了,就問女兒:“我講什麼呢?”女兒順口回答:“講長襪子皮皮。”是女兒在這一瞬間想出了這個名字。她沒有追問女兒誰是長襪子皮皮,而是接著這個奇怪的名字講了一個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
皮皮一個人住在一棟小房子裏,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一位財神,壯得像一匹馬。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違背成年人的意誌,不去學校上學,滿嘴的瞎話,與警察開玩笑,戲弄流浪漢。她花錢買一大堆糖果,分發給所有的孩子。她還帶著她的小夥伴——兩個曾經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開始了種種有趣的遊戲與冒險。他們捉弄那些保守迂腐的大人們,過著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個孩子吃下了可以令他們永遠不會長大的神奇藥片,他們堅決地認為“大人沒什麼可羨慕的。”
最後,長襪子皮皮整理成兒童讀物,瞬時,皮皮成了兒童們的新偶像。對全世界的兒童來說,皮皮是一個令人喜愛、近乎神秘主義的形象,她不受社會上的任何約束,把孩子貪玩的天性發揮到了極致。其受歡迎程度可與福爾摩斯、唐老鴨、米老鼠、小紅帽和白雪公主相媲美。
讀過林格倫的兒童讀物的人都會注意到,她書中的孩子們大多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皮皮就是如此。他們也許不擅長古板的教育體製規定孩子們掌握的一些東西,但他們都具有一顆純樸的赤子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得以健康快樂地生活和成長。一個世故的大人也許會擔心,他們長大了該怎樣去適應社會呢?然而,一個按照孩子們的意願和方式建立起來的世界一定會比大人們統治的已知世界更糟糕麼?這倒未必。
隨著現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嚴厲要求兒童,無條件服從的教育隻會使他們產生壓抑和自卑感,讓他們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而創造力,遠比死讀書和考試分數更重要。就如林格倫所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