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3 / 3)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會對你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孩子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的表現,如果你對孩子置之不理,孩子的求知欲就會泯滅。相反,如果你能熱情對待孩子的提問引導孩子去認識,去探索,並引發更多的問題,那麼孩子就會激發起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欲求,養成勤奮和刻苦學習的習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學海泛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有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歡——樂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隻是被動學習知識,不能把握自如。因此,“知之”隻是最初級的層次。要使學習變得有吸引力,還必須要引起主體的情感反應。“喜歡”則觸及情感,代表了個人的誌趣,隻要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積極地投入學習,持之以恒,卓然有成。但是不喜歡就容易放棄,過於率性而為,因此,“好之”也僅僅是次級境界,遠遠不夠。要使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享受,就必須要提升至“樂之”,“樂在其中”才是學習的最佳境界,“樂之者”學習起來非常“投入”,幾乎“陶醉”,絲毫不感覺疲累。

正是孔子“樂學”的治學境界,使得他在帶弟子周遊列國期間,留下不少勤學好問的佳話。對他而言,處處是學習之處,時時是學習之時,事事是學習之事。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麵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了解曆史和有關的典章製度。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麼是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

孔子的一生,實現了治學與人生完美相融。在他的治學思想中,行萬裏路,也如讀萬卷書,因為人生就是一本永遠讀不透的巨著。

【智慧心語】

林肯說:“好學不倦者,必成天才。”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加上不懈的努力,就能成就未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夜裏,他提著燈籠,蹲在田野裏,觀看蜈蚣怎樣產卵,一連看了好幾個小時,他忽然感到周圍越來越亮,抬頭一看,原來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還有一次,法布爾爬到一棵樹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蜣螂的活動。突然他聽到大樹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這個小偷!”這才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人們竟把他當作小偷!

法布爾為什麼對昆蟲的觀察研究如此入迷?因為他對昆蟲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總是和一定的情感聯係著的。法布爾從小對昆蟲活動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他終身研究昆蟲的誌趣,寫下了巨著《昆蟲記》,共十卷,對昆蟲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能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學習願望。如果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由於強製而求知,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

古人所謂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則不然,學習不應隻是苦役,苦學是不可能學有所成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隻有當一個人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大腦神經才能活躍起來,才能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

有人說,假如把幸福比作天堂,那麼能往天堂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樂學。假如把痛苦比作地獄,那麼通向地獄的路也隻有一條,那就是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