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亞裏士多德
【學海泛舟】
亞裏士多德,師從柏拉圖,在柏拉圖的學園中,他表現最為出色,被柏拉圖稱之為“學園之靈”。不過,亞裏士多德有一句話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足以表明,他是一位不崇拜權威,在學術上有著自己的想法,勤於鑽研,善於發問。在學院期間,亞裏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地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亞裏士多德說:“哲學起源於好奇。”誠然,好奇心能引起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當人們在月光下仰望星空,在陽光下凝視大海之時,無不產生一種好奇、驚詫之感。哲學家為此而思索人生的真諦,科學家由此而探究宇宙的奧秘,文學家因此而展示生命的美麗,演說家就此引發出雋永的談鋒。學子、聽者由好奇而踏入科學之門,由好思而“淨化靈魂”。
在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中,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開始是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對更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一個感到疑難和好奇的人,便覺得自己無知,人們會為了擺脫無知而追去真理。
他個人的治學生涯也印證著“探索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正是他對於未知世界的驚異,激發了他無窮的求知欲望。在他的治學生涯中,他不斷地把探索的光芒探向科學的未知領域,不斷探求新的知識,從不滿足已有的結論,哪怕是真理性的結論,他也樂於以更新的事實來說明之。列寧這樣評價他:“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裏有活生生的東西,他在尋求,在探索。”
【智慧心語】
求知的基本動力莫過於好奇心。楊振寧在中央電視台接受采訪時被問到:“作為一個中等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的學生將來能夠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當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的時候,您覺得培養他什麼方麵的能力或者說品質是最重要的?”楊振寧回答說:“我想所有的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動力是好奇心,一個完全沒有好奇心的研究的人,不容易做出來最有成績的東西。我覺得應該鼓勵年輕人興趣廣一點。”
瓦特是世界上公認的發明家。他發明了蒸汽機,被世人稱為“蒸汽機之父”。但他的發明創造就是源自於對一件生活小事的驚異。
一天,瓦特在廚房裏看到奶奶正在燒水。水開了之後發出“哧哧”的聲音,他發現壺蓋不知為什麼就被頂了起來。他好奇地問奶奶:“奶奶,是什麼東西把壺蓋頂起來了?”奶奶笑著說:“是水蒸氣呀。水開了,壺蓋就會被水蒸氣頂起來了。”小瓦特很不相信地說:“水蒸氣能有這麼大的力量?一定是壺裏有小動物把它頂起來的。”說著就過去把壺蓋拿下來看了又看,但是裏麵除了水還是水,其它什麼東西也沒有。
奶奶說:“怎麼樣?我說的對不對?”可是瓦特還是不服氣,又把壺蓋拿下來,觀看了半天,裏麵還是沒有“小動物”出現,這使他有些失望。瓦特仍然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又追問道:“為什麼隻有水開了,壺蓋才會被頂起來呢?”瓦特的父親很喜歡瓦特這樣尋根問底,他告訴瓦特,蒸汽是有很大力量的。父親讓瓦特仔細觀察,看看蒸汽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從這以後,小瓦特像中了魔一樣,常常盯著燒水壺,一看就是大半天。瓦特常常想:“壺蓋是被水蒸氣推動而上下跳動的。既然一壺開水能夠推動一個壺蓋,那麼用更多的開水,不就可以產生更多的水蒸氣,推動更重的東西了嗎?”
長大後,瓦特常常一邊喝著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想起小時候和奶奶的對話,瓦特心裏充滿了期望:蒸汽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一定要利用這股神奇的力量發明一個機器。在瓦特的不懈努力下,他終於發明了蒸汽機,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機時代”。
試想一下,如果瓦特的父親不能正確地引導瓦特的好奇心,不能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而隻是說:“你這小孩,別再鑽牛角尖了。”“我忙著呢,不知道,你就不能乖乖地做正經事嗎?”“別再追根究底了,就是這樣的,沒什麼原因。”……等等一些不耐煩的、嘲諷的話語,瓦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就會因此而受到巨大的創傷,這個世界也許就少了一位發明家,人類文明進展可能就要推遲許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