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學的優點是“不恃己之聰明”,也就是不懷成見,不自以為是;缺點是“惟先覺而是效”,即盲從而缺乏獨立思考。思則正好相反,“不循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所以學和思可以相互促進,博學是思遠的基礎,而思考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更加勤學。正所謂學有益於思,思有功於學,治學必須學思兼顧。具體而言就是,對於前人的思想成果,需要虛心學習,為我所用,而不能憑一己之聰明隨意發揮剪裁;但在繼承借鑒的過程中,必須加上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能一味盲從,完全照搬,以免失去自己的學術個性。
在學與思的結合中,王夫之尤其重視思的主體作用。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二:“辨其大義,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也就是說,讀書的作用就在於掌握修己治人的精深妙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勤於思考,帶有思想地去讀書,才能明大義、察微言。如果不去思考,讀萬卷書者也不如不學無術者。王夫之自己讀書時,就堅持將“思”貫穿於“學”的始終,總是“以肅然之心臨之,一節一目,一字一句,皆引歸身心,求合於所誌之大者”。在王夫之的思想中,盡管前人所流傳下來的知識都是經過千辛萬苦的思索,絞盡腦汁而獲得的“真理”般的認識,但後來者依然不能就此卻步,而要“度之於吾心”,加以反複追問,看古人講的是否真有道理,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智慧心語】
早在孔子就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發展到明清時代,王夫之又進一步豐富了學與思的關係,認為知識積累越是廣博,思考就越深遠。正所謂“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同理,知識的貧乏,必然導致我們看不到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思考也就不能深入事物的內核。另外,思考上一旦遇到困難,強烈的好奇心就會促使我們積極地儲備相關知識,以突破思考的瓶頸。
有人這麼認為,不論是通過讀書、看報紙、看雜誌、上網或其它途徑來獲取知識,都是將知識像水一樣,用木桶將其盛起來。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腦袋裏就會裝滿很多桶“水”,但這些“水”彼此是隔離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裏。學習就是不斷地將“水”盛到大腦裏的空“木桶”中,思考則是將大腦中每一個“木桶”裏的“水”激活,讓激活的“水”相互撞擊,洗刷“木桶”,更新每個“木桶”裏的“水”。如果固執地隻相信自己的思考,不斷地思考,那麼,每一個“木桶”中的“水”就會滲漏出來,從而在大腦中形成涓涓細流,而“木桶”空空如也。但如果隻學習而不思考,那麼所學到的知識就會被局限於“木桶”中,長期如此,“水”得不到更新,就將成為“死水”。學與思的融合境界就在於,“木桶”中的“水”滲漏出來,完全衝破“木桶”,在不同的“木桶”間來回流淌,在頭腦中形成奔騰不息的大河。
的確,隻有這樣充滿活力的讀書過程,才能發揮其內在的價值,才能促進個人心智的成長。當然,要達到兩者的完美融合,還需要成人們不厭其煩的教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有意識的接受性學習和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學習結合起來。因為對幼稚的孩童而言,知識儲備尚且淺薄,他們需要從老師那裏獲得直接的知識,從而為他們的思維發展打下基礎。此外,隻要有稍許知識基礎,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就能夠引導他們思考萬千宇宙現象。因此,教師還要創設啟發誘導的環境,為學生留下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思考。一旦學生能在探索中有所發現,經曆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過程,就能因為感受到這種發現與成功的喜悅而保持這種思考狀態。家長們則可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做到兩者的結合。一旦養成習慣,就能成為一種恒久的個性傾向,終生受益。
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斯賓塞
【學海泛舟】
斯賓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重要的、傑出的大思想家。他在哲學界、社會學界和教育界都享有盛名,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亞裏士多德”。他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度風靡歐美,堪稱是家庭教育的“聖經”。
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他說:“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教育最有效。”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古老的諺語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是教育中的王道。就如斯賓塞所說,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續鑽研;而那些以愉快的發現獲得知識的人們,不隻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許多快意和成功的體驗將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