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在其書中講述了自己將小斯賓塞培養成人成才的經曆。小斯賓塞兩歲時,他的親身父親出診時遭遇洪水,再也沒有回來,他的母親把他送給了朋友斯賓塞後也離開了。小斯賓塞是不幸的,但他在斯賓塞的精心教育下,14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後來不但生活幸福、富足,而且還在許多領域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熱情而富有愛心的人。
但是,斯賓塞卻是這樣來評價他對小斯賓塞的教育:“我從來都不希望小斯賓塞成為一個天才和神童,但他比所有的神童和天才的成就都大,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我認為教育是一項充滿快樂而漫長的事業,需要一點耐心和同情心。”
因此,斯賓塞提出,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享受快樂。父母和老師作為教育者,應該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學習的過程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如果我們從這頭輸進去的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在斯賓塞看來,當一個孩子不快樂時,他的智力和潛能會大大降低。強迫、嗬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結果。所以,為了孩子在我們營造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多想點辦法,盡量多給孩子些許快樂吧!
不過,真正有成效的“快樂教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係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觀念。以斯賓塞反對“死記硬背”、“填鴨式”教學為例,他並不是隻破不立,而是提出了很實用的對策。他大力推崇“從簡單到複雜,從不準確到準確,從具體到抽象的”策略,即了解和尊重兒童心智發展規律,以使教學符合兒童的思維發展規律和認識能力。斯賓塞認為,隻有與兒童思維能力相適應的教學材料和教育方法,才能進入學生的大腦。接下來學生才能對這些知識做有益的加工、創造,他們才能順利地獲得科學知識、發展心智能力。
他的這種方法給我們的啟迪就在於: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進入學生的思維,遊離在思維之外的知識,對學生而言,都隻是負累,甚至會使他們養成被動接受的壞習慣,從而導致思維能力的退化。
【智慧心語】
很多老師家長可能會對“快樂學習”、“快樂教育”不屑一顧,因為中國曆來都崇尚“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方法,並固執地認為學習是嚴肅且艱苦的。有人這樣揶揄我們如今的學習:“學習之苦猶如咖啡之苦,無法剔除,但人們是為了享受而去喝咖啡,卻很少有人是為了享受而來學習。”我們認為最有力量的名言並不是“快樂學習”或“享受生活”,而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種意誌和決心隻有在自發自願的情形下,才是對孩子們成長有益的,否則,隻會扭曲孩子的個性,消磨孩子的求知熱情。
發自內心的喜歡、良好的心理態度才是學習的良師益友。一個人隻有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思維才能活躍。隻有“快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求知欲、創造欲和自信心。快樂應該是學習的真諦,是人生的真諦。斯賓塞甚至認為,判斷某教育原則和方法是否可行,是否能稱之為好,“關鍵在於它是否在學生中間造成一種愉快的興奮”。在他看來,“兒童在每個不同年齡所喜歡的智慧活動是對他有益的,不喜歡的就是有害的”。可見,斯賓塞是多麼地看重教育中“人”的因素,隻有與人合拍的教育,能夠引起孩子們美好感受的教育,才能稱之為好的教育。任何外在於人本身的教育,都是空虛的、無意義的,甚至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為它可能會使孩子們原本活躍的思維和學習能力退化。
法國文人梭羅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時不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盡管每個人的生命意義不盡相似,但強加於一個人的大腦和思維的東西,無疑就是“非生命”的元素,是我們所力求避免的。因此,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因感到學習的樂趣而好學,就是給予他們汲取生命精華的能量。
把公立學校轉變成為讓學生學會思考的“激動人心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讓學生隻會接受信息的工廠。——黛博拉·梅耶爾
【學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