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海泛舟】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形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曆久彌香,至今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
在他的《論語》中有許多關於學習真諦的對話,其中最耳熟能詳的,可能是關於“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意思大概就是說,要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隻學習不思考,人就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不能看清楚問題的本真;隻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流於空想,從而變得更危險。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讀書而不動腦筋,不思考,完全相信書本上說的,就容易受書的欺罔。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他認為,凡事都要用打開感官去自我體驗、自我思索。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製,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
大思想家叔本華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見解,他說,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隻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讀書的人,雖然可借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
相反,如果隻是苦思冥想而不讀書,不通過讀書繼承前人的知識,就會“殆”,疑惑就會一直存在,用韓愈的話說:“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孔子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難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也就是說,如果苦苦思考還是得不到答案,不如再多學一點現有的知識。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可能在學習過程中豁然明朗。否則,固執地想要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則有可能像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甚至走火入魔。
【智慧心語】
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學與思的關係亦如此——一個人學習而不思考,等於什麼也沒有學到;隻是思考而不學習,那麼也沒有學到什麼。學習和思考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學習和思考又像是船和漿的關係。船沒有了漿,它隻能停留在原地不能前行,隻有漿,沒有船,漿也毫無用處,隻不過是兩塊普通的木板而已,所以要想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必須既有船又有漿,同樣,要想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邀遊,就必須既要學習又得思考。
學習離不開思考。當年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重重的砸了一下,之後的他並不認為這事像看上去那樣簡單,於是牛頓陷入了思考中:蘋果為什麼會自己落下來?經過反複的思考,反複的試驗和研究,他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當時牛頓發現這個蘋果落地的現象後,隻是拍拍屁股,自認倒黴的換了地方坐下,不去思考它為什麼會落下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也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少了一條真理。
思考也離不開學習。還以牛頓為例,牛頓被蘋果砸到後想到蘋果為什麼會自己落下來呢?是不是有一種力吸引它下落呢?如果他隻是坐在蘋果樹下對這些自己提出的疑問反複的想,即使在樹下想一輩子,那終究隻是一個疑問,一個謎題而已。要想解除疑惑解開謎底還得他不斷去獲取解決問題的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學習對於思考來說是關鍵,離開了學習,思考將不能稱之為思考,隻是空想而已。
兩千多年前古人就充分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密切關係,兩千多年後的我們這些現代人是不是更得重視前人的教誨呢?讓我們牢記住孔子的這句古訓,作為鞭策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教條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愈博則思愈遠,思之困則學必勤。——王夫之
【學海泛舟】
王夫之,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他學問非常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他也非常看重教育的重要性,反對人“生而知之”的觀點,主張“學而知之”,並且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思結合。在《四書訓義》中,他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二者不可偏廢,而必相資以為功”,此外,“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而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