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理想信念支撐幸福(3 / 3)

最後,我們知道,孩子的主要任務在於學習,他們的理想與學習是難舍難分的。學習好的孩子,比較自信,對理想前途就更有信心,他們更容易樹立起遠大的理想,並為之付出百分百的熱情。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則可能自暴自棄,放棄對於理想的追求。這就需要老師特別的關照。去發現學生身上的獨特之處,鼓勵他們,幫他們重拾信心。

世界上最幸福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為理想而全力以赴。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種理想,就好似把他們送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

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紀伯倫

【學海泛舟】

紀伯倫,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在短暫卻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顛沛流離,飽受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零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紮在金元帝國的底層。

無論生活多麼疾苦,始終不改他對於生活的熱望,他堅持用最美的思想和藝術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照亮別人的道路。他在《沙與沫》中寫道,願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他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當別人把最昂貴的金子、銀子、象牙和黑擅排列在我的麵前,我把心胸和氣魄排列在他們的麵前。他相信,一個人的意義不在於他的成就,而在於他所企求成就的東西。有美好願望的人,才能擁有美好的現實。

在《淚與笑》中,他告訴我們,他願為追求理想而死,不願百無聊賴而生。他希望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愛與美如饑似渴的追求。因為在他看來,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屍走肉;在他聽來,那些胸懷大誌、有理想、有抱負者的仰天長歎是那樣悅耳,勝過管弦演奏。

【智慧心語】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我的病人中,大約三分之一都不是真的有病,而是由於他們的生活沒有意義和空虛。”換句話說,他們隻是想搭人家的便車度過一生——可是遊行的車隊隻經過而不會停留下來,於是他們去找心理分析家,談他們那些小小的、毫無意義又毫無用處的生活。既趕不上船,就隻好站在碼頭上,怪這怪那,卻不懂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有人說:“什麼時候樹立了理想,什麼時候才開始了真正的人生。”不過,人生的理想和意義是無法通過說教或灌輸而找到,隻能通過對人類文化的體悟、人與人之間情感互動,以及對自我心靈的叩問,才可最終尋找到。

要知道,沒有夢想的人生狀態,仿似一種心理病態,它會扼殺我們對於生活的享樂,讓我們過著一種可憐的、不幸的生活。我們需要夢想,就如我們需要陽光、鈣和關愛一樣。因此,父母或老師首先應該以身示範,做一個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懷揣夢想的人。隻有靈魂可以觸動靈魂,陽光的情緒、積極的態度是最能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當孩子打開感官去享受生活、探索萬物時,人生的意義也就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