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行動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2)(1 / 2)

兒童時代的達·芬奇,喜歡大自然的景色,經常攀登懸崖,並且對畫畫很感興趣。有時,他獨自一人坐在草叢中,用心地觀看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饒有興趣地描繪著那些花瓣和樹葉的形狀。他喜歡鑽山洞,進去探索裏邊的秘密。每次從山洞走出來時,身上弄得髒乎乎的,他總要捉幾個小動物出來,帶回家裏,仔細地觀看,並且按照小動物的樣子進行描繪。

有一天,鄰近村上一位農民拿著一塊木板來到鎮上,交給了他的父親比埃羅,說:“請你家的小畫家在上麵畫些東西。”比埃羅當即答應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沒有告訴兒子。過了一些天,達·芬奇發現家裏有一塊木板,就將它刨平,用鋸鋸成一個盾牌。盾牌做成之後,他看到上麵什麼也沒有,不大好看,便想在上麵畫點畫。畫什麼呢?他想來想去,就將自己最熟悉的小動物畫了上去。畫成後,他拿去給父親看。父親看到上麵畫的有蛇、蝙蝠、蝴蝶、蚱蜢,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來的小東西。不僅數量多,而且結構合理,形象逼真。比埃羅高興極了,心想孩子可能真的有畫畫的天賦,他決心支持孩子去學習藝術,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畫家。

於是,他父親決定將他交給佛羅倫薩的著名藝術家委羅基奧。14歲的達·芬奇拜委羅基奧為師,進入畫室學藝。委羅基奧循循善誘,要求嚴格,對其學業極其負責。他的教學方法也很特別,強調基本功訓練。

達·芬奇來到畫室後,老師雖然知道,以他的天賦,在畫畫方麵必將取得偉大的成就,但他更明白,要成就偉大的藝術,就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所以,他並沒有馬上教達·芬奇繪畫,第一堂課是眾所周知的“畫蛋”。達·芬奇心想,不就是畫雞蛋嗎?他把老師給的雞蛋小心地放在桌上,一絲不苟地照著畫起來。第一天畫蛋,第二天畫蛋,第三天還是畫蛋……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每天反反複複地重複著一種圖案,枯燥得很。畫著畫著,達?芬奇的疑問越來越多,這個雞蛋有什麼好畫的,需要我練這麼久?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向老師問道:“老師,為什麼總是要我畫蛋?什麼時候才能畫完呀?”

“你可別看輕小小的雞蛋。”老師說,“在1000個雞蛋裏,從來沒有兩隻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觀看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讓你多畫蛋是為了訓練你觀察和把握形象的能力,使你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一切事物,這樣才能把畫學好。”

達·芬奇聽了恍然大悟。老師的話使他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道理。他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於是更加勤奮地苦練起基本功來。

由於老師的嚴格訓練和達·芬奇的刻苦鑽研,達·芬奇的進步很快。不出幾年,他繪畫的藝術技巧就超過了老師。老師也不得不佩服達·芬奇的天分和勤奮。

從小,他就被眾人吹捧,親人鄰裏都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天分極高的“小畫家”。然而,他的畫家夢並不止於依賴天賦而已,他更看重的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付出努力的過程,他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長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一個人的天賦和環境,隻是為我們實現理想創造了種種可能性,要從現實的此岸通向理想的彼岸,除了孜孜不倦的努力、踏踏實實的行動,別無他法。

【智慧心語】

列寧同誌說過:“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有理想而無行動的人,隻能在夢中等到收獲。要知道,風帆不掛上桅杆,就隻是一塊無用的布;理想不付諸行動,就成了虛無縹緲的夢。我們的理想生活,不該寄期望於命運的垂青,而要依靠我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

曾經有這麼一位老師,他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岸上有五隻青蛙,看著池塘裏碧綠的荷葉、粉色的荷花、飄香的蓮子,其中的四個準備跳下水去暢遊。請問同學們,岸上還有幾隻青蛙?”

“一隻!”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老師笑著搖搖頭:“不,還是那五隻青蛙。”

學生們不解,老師說:“四隻青蛙隻是準備下水,它們隻是有這樣的理想,而並沒有真正付諸行動。就好比我們許多同學,隻有理想而沒有行動,就會一無所獲。”

因此,不僅僅要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更需要強化他們的行動力,將宏大的理想轉化為一個一個小小的目標,養成一種勤於行動的好習慣。正是這由理想支撐的點滴行動,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隻有懶漢才是無所作為的,無所作為的結果隻能是一無所獲。——奧斯特洛夫斯基

【學海泛舟】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釀酒工人,母親給人家做飯洗衣。由於家境貧寒,他隻讀過三年書,十歲左右就到附近車站小食堂做工,還當過發電廠的助理司爐。但奧斯特洛夫斯基十分好學,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還貪婪地閱讀各種進步文學作品,自修了小學的全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