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行動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1)(1 / 2)

信念隻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練。——蘇霍姆林斯基

【學海泛舟】

蘇霍姆林斯基自17歲從事教育事業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做好教師。令人敬仰的是,他用一生的實踐來履行自己的這個信念。

在帕夫雷什中學的23年歲月中,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晚上進行科研。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麵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麵和諧發展的理論。

蘇霍姆林斯基雖然隻活了52歲,但給世界教育事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每一天都要寫教育日記,數十年如一日,從不倦怠。他說,個人的隨筆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每一位勤於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係、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把這些記載加以研究、對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識的鞏固性取決於許多先決條件和前提。

他還帶頭為所教的每一個學生做一份成長檔案,記錄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的重要的事件,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軌跡,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動態,以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他逝世後,蘇聯教育部和烏克蘭教育部分別編選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也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鬥”。

【學海泛舟】

“誌當存高遠,行必勝於言”,這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指引著無數清華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我們很多人卻往往成了“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走完大半段人生路,才發覺自己什麼也沒做,碌碌無為地虛度了青春,終究被命運所遺棄。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成就什麼,要看他有著怎樣的誌向,正所謂“思想有多遠,你才可能走多遠”。但僅有誌向是不夠的。“信念隻有在積極的行動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練。”你的誌向的生命力存在於你的行動中,也唯有行動,能夠延續你的誌向,最終實現你的理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實現我們心中的理想或目標,要使我們腳下的每一個腳步都堅實有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做一個人生規劃。這對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尤其重要。社會的複雜程度和豐富程度足以讓不成熟的你眩暈。沒有規劃,也就是沒有行動指南,那就如渺小的你站在浩瀚的大海中央,周圍的世界對你而言,無邊無際,分不清東南西北,更辨別不出有哪一路通向出口。

接著就是行動。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我們知道良好的規劃與動機僅僅是一個目標得以確立和開始實現的一個條件,然而並不是全部。如果動機不能轉換成行動,動機到最終就還仍然是動機,那麼心中遠大的目標也隻能停留在夢想階段。做一件事情,隻要一開始行動,就算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演講大師齊格勒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隻需在它8個驅動輪前麵塞一塊一英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然而,一旦這個巨型火車頭開始啟動,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的時速達到100英裏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也能輕而易舉地被它撞穿。從一塊小木塊令其無法動彈,到能撞穿一堵鋼筋水泥牆,火車頭的威力變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別的,隻因為它開動起來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一旦發動了行動力,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障礙,也能被你輕鬆突破。反之,如果隻是停留在浮想翩翩的階段,那就如停在鐵軌上的火車頭,連一塊小木頭也無法推開。

要想實現人生的最終目標,就必須行動起來。要知道,懶惰就是這條道路上的天敵。多少人不停息地奮鬥一輩子都沒有能夠完美地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更別提懶惰者了。要想有一個無悔的人生,除了認準目標之外,還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上天永不會幫助不動手去做的人。——索福克勒斯

【學海泛舟】

索福克勒斯出生於雅典西北郊的克羅諾斯,父親是兵器作坊主,早年曾受過良好的教育,擅長音樂、體育及舞蹈,這極大的影響了童年時代的索福克勒斯。

他一生筆耕不輟,一共寫過120多部劇本,得過24次獎,現存完整的劇本尚有7部:《埃阿斯》、《安提戈涅》、《奧狄浦斯王》、《埃勒克特拉》、《特拉基斯少女》、《菲羅克忒忒斯》、《奧狄浦斯在科洛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