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柏拉圖
【學海泛舟】
柏拉圖最具影響的著作《理想國》,全書共十卷,除最後一卷討論文藝問題外,其餘各卷都是討論政治、教育問題的,他講到了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和大學研究院的教育,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問題。
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因此,他所創立的教學體係是金字塔形的,為了實現他的教育理想,設立了全麵而豐富的課程體係。依據各個階段孩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分別授予與之相匹配的學科:0~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裏接受成人的悉心照顧。3-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做遊戲、聽故事或學習唱歌等。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全麵和諧發展孩子的性情。17~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這就是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係。
柏拉圖所設想的層層篩選的教育製度,逐級而上的課程體係,其最終目的都是要培養擔負領導國家大任的哲學家,即“哲學王”,而“哲學王”並非天賦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教育經曆及思維的培養所積澱而成的。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麵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麵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其中,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幾何與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勇敢、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慧心語】
在我們的時代裏,哲學已經是一個日益邊緣化的學科。而柏拉圖將培養“哲學王”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甚至認為,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由受過完備教育、可稱得上“哲學王”的人來領導。因為在柏拉圖經曆過百般滄桑之後,他深刻地感受到,必要使不愛權力的人來掌握權力。這僅僅是柏拉圖的美麗幻想嗎?或是一位道德家的崇高願望?不,當今的我們仍不可對這樣的理念一笑而過。教育需要一個純真的境界,教育學家需要超越磨難,給予後生偉大的鼓舞與激勵。
孔子有雲:三十而不惑,四十而立。與“哲學王”的理念異曲同工。我們的教育必須要循序漸進,遵循個性發展的需要。與心理發展相適應的、豐富的課程體係才能培養出具有飽滿個性的人,才能真正讓孩子們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以及生活的真諦。
素質教育不應該隻是紙上談兵。或許,我們也應該讓不愛權力的人來掌管學校,那麼,學校就會是學生成長的樂園。教育就會是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單方向地灌輸沒有生命力的知識。
自從上世紀工業化得到充分發展以來,我們的教育就越來越偏向實用主義教育。但人文學科就真的價值不大嗎?“一英尺等於十二英寸,一碼等於三英尺”,這個知識是有用的,但沒有內在價值,我們習慣用“米”為單位來度量,懂得上述知識對我們並沒有實際用處。然而,欣賞《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除非你遇上那樣尷尬的處境,能略受啟發。但是,它卻給予我們精神上的充實感,沒有這樣的文藝作品,你會覺得生活是幹癟的、了無生趣。
我們應該傳授給孩子各類知識,這些知識要麼與生存能力有關,要麼與道德情操有關,要麼與性格成長有關,隻要是有益的,都應該是孩子學習的範圍。我們的孩子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能,還應該了解一些文學、曆史、音樂、繪畫和建築知識。這樣一些看似不實用的學科,總是在潛移默化中使我們的性格更飽滿,使我們的思維更開闊,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趣。每一門學科,都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優秀的人。
教育是年輕一代係統地社會化的過程。——塗爾幹
【學海泛舟】
塗爾幹,法國學院社會學的創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會研究方麵最有影響的早期理論家。遵循一代實證主義的偉大共和派學者的教育和意識形態道路。受教於高等師範學校,獲哲學教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開創性的教學和出版物包括:《社會勞動分工》、《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以及討論社會主義、家庭組織、德國社會理論的範圍和發展的著作。
作為一位社會學家,他的教育觀念更注重從社會功能來界定教育的功能。在《教育與社會學》中塗爾幹認為:“教育是一種機製,兒童通過教育,學會自我欲望的控製與限製來成為一個‘理想的成人’,以此保證社會的整和與延續。”在此意義上對塗爾幹來說,教育並非別的,乃是一種讓年輕人步入社會、成為社會人的手段。用塗爾幹自己的話說:“教育是年長的一代對尚未為社會生活做好準備的一代所施加的影響。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兒童身上喚起和培養一定數量的身體、智識和道德狀態,以便適應整個政治社會的要求,以及他將來注定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簡而言之,教育是年輕一代係統地社會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