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2)(1 / 3)

夏山學校開展了非常豐富的生活教育,以幫助孩子們做一個快樂的、積極的人。他們給兒童充分的遊戲機會。尼爾認為,兒童期就是遊戲時期,兒童遊戲是為了儲備未來的生存能力,所以,為人父母應該盡量給予兒童遊戲的時間和空間。此外,夏山學校還創辦了極富特色的自治會,利用團隊約製的觀念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生活。在自治會中,孩子們能夠學會如何與各種人相處,如何尊重別人的感受和接納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如何不受別人的威迫和利誘。

在學校學習方麵,夏山學校更是別具一格,寓教於無形,真正做到了“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地,事事是學習之事”。這與我們目前教育方麵,學生大範圍地厭學棄學形成很強烈的對照。這要歸於夏山學校為學生所創造的特別的教育模式:夏山學校的學生可以自由地走動,學習不僅在課堂上,也可在校園或小區,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自由探索的權利;對於學習成果的評價,不是由一個分數來解釋,而是采用多元化的學習評量,以兒童“全人”的整體發展為評量要點,它注重的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

此外,夏山學校最吸引我們的是,他培養出了一批“精神自由、富於創造”的孩子。這是我們常規教育最缺乏的,卻又是社會發展所最需要的。那麼,夏山學校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夏山的創造性表現是奠基於“自由”的發展上,不替孩子決定他將要學習什麼,就是讓孩子從受禁製的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意誌。第二,摒棄權威。因為孩子們來自權威太多的世界,夏山把權威摒棄於校門之外。夏山要求學生尊敬有成就的人,尊敬老師,但這種尊敬是出於赤誠的,並不一定要服從。第三,開展藝術教育。“隻演夏山孩子自己編的劇本”是夏山學校的傳統。孩子們樂於表現個人想法,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活動中,表現自己,建立信心。

總體而言,夏山學校是一所非常規的學校,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尼爾的教育理念,而誤以為夏山學校是一所“隨心所欲”的學校,算不上教育。但無疑,尼爾的夏山學校才是最接近教育本真的學校,因為生活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製度的基本要點,就是使每個兒童都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幸福,而“隻有兒童自己最懂得什麼將使他幸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

【學海泛舟】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

莊子擅長於用寓言說道理,從他許多膾炙人口的寓言中都可以看出莊子“任其自然”的思想。比如,他的《馬蹄》篇,“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絡之,連之以羈絆,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也就是說,馬的本性是在陸地上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好,怒則背向相踢。交給伯樂,卻硬給他加上籠頭、銜轡等羈絆之物,後麵還要用鞭子威脅之。這種違背馬性的馴養方式,隻會使馬失去活力,成為平庸的拉車之馬。

與之思想相似的是他的《至樂》篇,莊子談到一個魯侯養鳥的寓言,說從前有個海鳥落在魯國之郊,魯侯把它迎進廟裏,酒肉樂隊款待之,不出三天,海鳥死去。這是不以養鳥之道養鳥,違反本性的又一寓言。

由此可見莊子的教育理念:不要以己度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隻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豐富的個性的個體,整個社會也會因此而充滿活力。否則,教育就是南轅北轍,無論其初衷是多麼地善良,永遠都不能到達既定的目的地。

但他的順其自然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人盡其才。《逍遙遊》中有這麼一段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卻疙裏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匐在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遊樂的小動物。東跳西跳,上下竄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於獵網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雲,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無邊無際的曠野裏,你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裏又會有什麼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