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七成富豪都曾是窮小子——身處困境更要擁有的樂觀思維(3)(2 / 3)

對於商人來說,從商之道在於“誠”,“誠”字就是金科玉律。做生意就是做人,生意正大光明,人才能堂堂正正。雖然說最崇高的人也可能會失敗,但是在任何高尚而純潔的事業中,失敗也是光榮的,而任何邪惡事業的成功也隻是恥辱。

生意人有生意人的規則,每個行業都有其不可逾越的規矩,你必須謹遵行業內部的職業道德和行業操守,不能為了追逐金錢而欺騙顧客、違法亂紀、賄賂權勢……生意場上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和氣容忍,遇到大事要進退自如、能屈能伸,即使心中有棱有角,但看起來一定要大度圓融,行事要懂得左右逢源,這樣才不至於四處碰壁,才有回旋之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外圓內方”,也就是“妥協之道”。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原則,如果你失去了這些,你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就無法繼續在生意場上“混”下去了。

在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伐,一舉擒獲了朱宸濠,為朝廷立了大功。但是當時受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就四處散布流言:“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伐,才抓住朱宸濠自我解脫。”王陽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與總督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獲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作妥協,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擒獲了朱宸濠,是總督軍門和士兵的功勞。如此一來,江彬等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王陽明稱病到淨慈寺修養。張永回到朝廷之後,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之舉,正德皇帝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就免除了對王陽明的處罰。王陽明以退讓的方法,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瞬間的忍耐,將使狹隘的人生之路變得無限廣闊,退讓不僅是一種機智,也是一種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意誌。就現實社會的生活而言,努力進取、堅持不懈的行為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妥協是一種美德,讓別人舒服了同時也是善待了自己。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非黑白他們看得很清楚。有的人認為妥協就是損失了自己的利益,其實換一種角度看,我們雖然表麵上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但實際上我們的形象已經在無意中得到了提升。有首歌中唱道“心就是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時,恨就會被擠走。我們不要一味地盯著仇恨,要學會用愛充滿內心。

妥協就是接受他人的方法,放棄自己的方法,所以妥協就是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他人的幫助下,提高了自己。

同學之間因一句閑話爭得麵紅耳赤;鄰裏之間因孩子打架導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為家庭瑣事同室操戈,勞燕分飛,如此等等。其實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些事情,總會覺得有點可笑甚至荒謬。我們爭來爭去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公眾形象。既然妥協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可以避免一場無謂的戰爭,為什麼不妥協呢?會生活的人並不會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願後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平庸的窮人隻會一味地認為成功就是要勇往直前,不大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要明白人生的路並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

妥協在當今社會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國際關係波譎雲詭,但大多數世人皆能安享太平,就是因為每一個國家都認識到,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消滅對方,隻有妥協之下,方能各得其所,實現共贏和多贏。所以聰明的富人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在該妥協的時候就妥協。盡管西方尊崇個人至上,但也沒有出現你爭我奪的無序之利益爭鬥,當然法治秩序是維係人際關係之根本,但妥協精神亦發揮著令人察覺不到的巨大威力。

(七)歐弗斯托思維:說服他人須巧妙而為之

毫無技巧的口吻和措辭,是很難用來說服他人的。要讓人聽從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不能指望毫無潤色的語句,要說,就得巧妙地說。或粗略概括,或詳細描述,或直抒胸臆,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再好的意見,再中肯的建議,麵對著不同的人,就得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才更容易為對方接納。

如果有好的意見卻不被人接受或采納,那麼就得想法說服對方。但是說服一個人其實又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說服力產生的最大要素,就是要因人而異去使用不同的說服方法。如果不管對方是誰,都用同一種方法去說服,就很難順利達成目標。因為對某些人隻要解說大意即可,而對某些人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能適當地因人而選擇說服的方法,自己必須具備有關知識和體驗。簡單地說,就是因人而選擇恰當的說詞。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隻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