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美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
默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在這種心理效應的基礎上形成的思維叫“馬太思維”。這跟中國那句俗語“富的更富,窮的更窮”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發展的結果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兩極分化,這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另一種是“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這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上的突破是一個非常好的推動力。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學習。在學習上,雖然大家都是在學習,但是由於個人素質高低各異以及很多其他原因,好的學生會更好,而差的學生就會更差。我們應該揚長避短,也就是發揮“動態比較優勢”;在社會交往上也是如此,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麵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馬太思維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行業或專業製定規則的人時,你得到的利益就越多。社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們不能指望上帝良心發現關照我們,我們唯有自己占據有利地形,這樣才能免除惡性環境的尷尬地位。
“馬太思維”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廣泛存在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目前,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製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製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於是循環往複,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
而社會貧富差距,也會產生“馬太效應”。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另外,由於富者通常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於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也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網絡增值的規律也是規模越大,用戶越多,產品越具有標準性,所帶來的商業機會就越多,收益呈加速增長趨勢。“馬太效應”越來越強的反應在整個經濟領域當中。在傳統的經濟學中有兩項重要的理論基礎,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二是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但是新經濟當中這兩項假設都將不再成立,我們拿計算機軟件來作為例子:軟件初期的研發需要投入非常高的費用,但是一旦開發成功,從事大量生產的成本非常低,甚至接近於零——因為它的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非常少,所以它不再像傳統行業那樣受資源稀缺性的限製。另外它的複製成本非常低,而且隨著它的產量越來越大,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它還能不斷提高價格,顯示了邊際效應遞增的規律,微軟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就是產生馬太效應的一個原因——規模效應。
因此,標準化、規模化意味著社會成本的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這是網絡時代中所有廠商追求的一種目標。尤其是新興行業,許多產品規格尚未標準化,誰能建立標準規格或者跟對了贏家的規格,誰就是馬太效應的獲利者。
從DOS到Windows係統,微軟一直掌握著個人電腦操作係統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為它積累了巨大的信譽。絕大多數硬件、軟件開發商都不會另搞一套與微軟“不兼容”的產品或係統,因為那無異於自掘墳墓。換句話說,微軟可以不必考慮與別人兼容,而別人一定得考慮和微軟兼容。而影響力不大的產品,即使性能再優秀,也享受不了這種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