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頂尖明星的身價往往是一般明星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就是這樣,企業也是寧可花大價錢來請頂尖的明星來做廣告,而不願意花較少的價錢請一般的明星;還有在體育競賽當中,喬丹的身價曾是一般球員的百倍,這是因為他的能力是一般球員的一百倍嗎?不是的,他其實就比一般的球員厲害那麼一點點,但就是這一點點讓他六次戴上了總冠軍的戒指,獲得無數的榮譽。還有車王舒馬赫,他的薪酬占所有F1賽車手工資和的40%,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馬太思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聰明的富人往往懂得如何應用馬太思維,強強聯合,從而獲取更大的財富。
(三)弗羅倫斯思維:目標須如燈塔,夠亮才能引航
目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生要沒有了目標,就會像航海員沒有了燈塔,失去了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斷努力行走,是應該朝著大大小小的坐標前往的,這些坐標,是我們人生中的燈塔,指引我們的方向,讓我們的雄心壯誌有所皈依。
人生之旅好比乘坐一趟列車。目標是人們前進的燈塔,沒有了目標,人生就失去了方向。沒有目標,人生就永遠到達不了終點,永遠不能成功。雄心誌大的人,加上才華、勤奮、機遇,就像乘上一列高速列車,在有限的生命列車裏,一定會走得最遠,實現它的財富目標,豐富他的人生內涵。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濃霧彌漫。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塔林納島上,一個叫弗羅倫斯·查德威克的34歲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遊過去。當時海上霧很大,她連護送自己的船幾乎都看不見。隨著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但她仍然在冰冷的海水中堅持著。15個小時之後,她終於堅持不住想放棄了,她認為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一再地鼓勵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上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見。幾十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查德威克一生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記錄還快了大約兩個小時。
同是一個人,同是一個海峽,為什麼兩次橫渡有如此大的差別呢?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查德威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放棄?是疲勞,還是寒冷?當人們把這個問題當作謎一樣來探究時,查德威克的回答卻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她說,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廢,僅僅是因為她在迷霧中看不到目標。比身體勞累更可怕的是心靈的疲憊,沒有了目標,讓查德威克做出了放棄。目標“看得見”讓她成功。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隻有“看得見”的目標,才有可能最終到達。
當我們雄心勃勃、躊躇滿誌地向目標邁進時,成功就會變得離我們更近一點。所以說,目標是前進的燈塔,計劃是行動的方案。沒有目標,所謂的計劃就沒有明確的方向,隻能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四處亂撞;沒有計劃,目標隻是一句口號,空談沒有任何意義。
在1953年時,美國哈佛大學曾對當時的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追蹤研究,在這個研究中,詢問當時那些畢業生是否對未來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書麵計劃,結果隻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學生有肯定的答複。而在20年後,1973年時,再次訪問當年接受調查的畢業生,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及計劃的百分之三的學生,在20年後他們不論在事業成就,快樂及幸福程度上都高於其他的人。尤有甚者,這百分之三的人的財富總和,居然大於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學生的財富總和,而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一旦人有了明確清楚的目標後,潛意識就會自動地發揮它無限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並且能夠不斷地瞄準和修正,自然地把我們引到朝向目標的方向前進。但在頭腦進行這種整個的運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不隻是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為什麼要達成這個目標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是讓人持續朝著目標前進的原動力。明確的目標設定具有一種潛意識的強大能量。聰明的富人在做任何事時,都有自己明確的目的,他做這件事的目的,往往比能達成何種結果更重要。
動力確實來源於目標,目標的高低,決定了“路”的長度,也決定了需要動力的多少。動力與目標又有何聯係?如果說,達到目標的起點到終點,是一段路,那麼這段路的中途便是動力,而起點就是製定目標,終點就是達到目標。